[发明专利]用于检测靶核酸的用途和试剂盒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510064108.1 申请日: 2015-02-06
公开(公告)号: CN104673901A 公开(公告)日: 2015-06-03
发明(设计)人: 郑直;程志斌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主分类号: C12Q1/6834 分类号: C12Q1/6834;C12Q1/04;C12R1/90
代理公司: 北京戈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4 代理人: 程伟;韩文华
地址: 100005***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用于 检测 核酸 用途 试剂盒
【说明书】:

发明涉及用于检测靶核酸的用途和试剂盒。具体地,本发明涉及至少1条捕获探针和至少1条检测探针的组合在制备用于检测靶核酸的试剂盒中的用途,其中所述捕获探针互补结合至捕获载体表面;所述捕获探针和检测探针分别与靶核酸的互补结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检测靶核酸的用途和试剂盒。具体地,本发明涉及高通量且灵敏地检测疟原虫(Genus Plasmodium)的用途和试剂盒。

背景技术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虫媒传染病,临床以周期性寒战、发热、头痛、出汗、贫血、脾肿大为特征,广泛流行于热带、亚热带甚至温带边缘。疟原虫的传播依赖中间宿主按蚊(Anopheles),当感染疟原虫的雌性按蚊叮咬人类时,其唾液中的子孢子随唾液进入人体的末梢血液,并随之进入肝脏。子孢子在肝内发育并进行裂体增殖。当裂殖体发育成熟时,被寄生的肝细胞破裂并释放裂殖子至周围血循环中,裂殖子一部分被吞噬细胞吞噬,另一部分侵入红细胞并在其中发育和增殖[1]。侵入后,裂殖子先形成环状体,经大滋养体、未成熟裂殖体,最后形成含有一定数量裂殖子的成熟裂殖体,最终导致红细胞破裂并释放裂殖子。新释放的裂殖子可以再次入侵其他红细胞,整个复制过程重复几次之后,部分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后不再进行裂体增殖,而是发育成雌、雄配子体。配子体的可以在按蚊叮咬人体时感染按蚊,并在其胃中进一步发育,配子体在人体中无法发育。

能够引起人类疟疾的疟原虫共有5种:恶性疟原虫(P.falciparum)、间日疟原虫(P.vivax)、卵形疟原虫(P.ovale)、三日疟原虫(P.malariae)以及诺氏疟原虫(P.knowlesi)。其中由恶性疟原虫引起的疟疾致死率最高,多发于非洲。间日疟原虫引起的疟疾致死率低于恶性疟原虫,但是它分布更广且易复发[2]。其他三种疟原虫的感染率显著低于前两种[3]。

在全球范围内,在过去的150年中,疟疾的防治工作取得了巨大的进展,过半数的国家和地区已经根治疟疾。剩余的疟疾疫区中也有近一半的国家和地区开始着手疟疾的根治工作[4]。截至2012年,全球还有104个国家和地区处于疟疾流行区(其中5个国家即将完成根治工作)[3]。然而近年来由于某些地区疟疾控制力度的降低、金融危机、病原耐药性的提高以及人口流动的加大等因素,疟疾的根治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5]。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3],截至2011年,全球范围内仍有33亿人面临疟疾感染的威胁。

鉴于疟疾的传播途径清晰、治疗手段明确、防控策略成熟,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各国家和地区应当以疟疾的彻底根除作为最终目标[3],并建议达已经到疟疾根治条件的国家和地区大力开展疟疾根治行动,在疟疾已根除地区应该采取措施防止新疟疾感染源流入。

在我国,过去几十年中,疟疾流行情况和防治工作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我国卫生部2006年发布的《2006-2015年全国疟疾防治规划》指出,疟疾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虫媒传染病。过去的50年来,我国疟疾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规划发布时,疟疾的发病人数已由20世纪70年代初的二千多万减少到了数十万,显著的缩小了重度流行区的范围,除云南、海南两省外各省已消除了恶性疟。但是由于疟疾流行因素复杂,具有传播快、易反复的特点,加上近年来部分地区防治工作力度有所削弱,经费投入不足,以及流动人口和周边一些国家疫情对我国边境地区的影响,2000年以来我国疟疾疫情出现回升,部分地区出现暴发疫情[6]。截至2006年规划发布时,全国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存在疟疾传播,其中,云南、海南两省的疟疾流行仍较为严重,中部地区的苏、鲁、豫、皖、鄂5省疟疾流行尚未得到有效控制,许多省受到输入性恶性疟的威胁,防治工作形势依然十分严峻。《2006-2015年全国疟疾防治规划》发布之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加大了对疟疾防控工作的支持和投入,使局部地区疫情回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到2010年,全国24个疟疾流行省、自治区、直辖市中,95%的县(市、区)疟疾发病率已降至万分之一以下,仅有87个县(市、区)疟疾发病率超过万分之一[7,8]。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未经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6410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