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马氏体相变循环实现304不锈钢超塑性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42246.X | 申请日: | 2015-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30434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04 |
发明(设计)人: | 谢文玲;周顺勇;李秀兰;郭翠霞;胡光忠;裴艳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理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C21D8/02 | 分类号: | C21D8/02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51214 | 代理人: | 韩雪,吴彦峰 |
地址: | 643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马氏体 相变 循环 实现 304 不锈钢 塑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超塑性成形领域,具体说的是一种主要应用于钢材中实现钢材超塑性的一种利用马氏体相变循环实现304不锈钢超塑性的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超塑性成形领域基本上是采用细晶超塑性材料,具有以下不足:晶粒的细化预处理,晶粒尺寸一般要求小于5μm;一定的变形温度,一般为0.5Tm~Tm,其中Tm是合金熔点,与材料成分有关,可查手册;低的应变速率,一般要求应变速率控制在10-4~10-1s-1范围内。因此,细晶超塑性的主要特点是对设备要求高(高温变形)、低生产率及高昂的预处理费用,这也是导致细晶超塑性在超塑性成形领域难以广泛应用的原因。
对于相变超塑性在塑性加工领域的应用主要还处于实验研究阶段,原因在于现已有的研究主要采用的是应力与高温相变循环同步的方法,因此设备要求高,而对于大型产品则根本无法实施。
专利申请号为CN201010299718.7,利用相变超塑性对金属材料机械零件进行校形的方法;将淬火状态的被校形零件安装在工艺装备内,工艺装备对被校形零件施加持续力,将被校形零件的形状尺寸超公差部分固定到尺寸公差合格的范围内;将被校形零件连同工艺装备一同放入回火炉内进行正常工艺过程的回火热处理工序,被校形零件在回火热处理过程中发生相变,利用金属相变时具有的超塑性,在持续力的作用下,被校形零件发生校形所需的塑性变形;回火热处理工序完成后,卸掉工艺装备,得到尺寸公差合格的零件。存在不足:需专用的工装设备,成本高;工装设备需同工件一起放入回火炉,工装设备的精度、表面质量将下降,维护成本高;受工装设备的限制对于大型或需大变形工件难以实施。
专利申请号为CN201310234229.7,预先准备的锻造合金坯料初始晶粒度小于10μm,且成近等轴晶状态;等温条件下进行锻造(温度为1040-1120℃);应变速率为0.0001-0.0005s-1。存在不足:需对材料晶粒尺寸进行预处理,增加成本;等温锻造在高温进行不易控制;应变速率低,生产效率低。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所存在的技术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加工生产难度低、成本低且生产效率高的利用马氏体相变循环实现304不锈钢超塑性的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利用马氏体相变循环实现304不锈钢超塑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对304不锈钢板在室温下匀速拉伸,诱发304不锈钢中的奥氏体发生马氏体相变,其中拉伸速率v满足0<v≤5mm/min,拉伸变形量为30%;
b、时效处理,即在温度T下,对拉伸后的304不锈钢板保温,诱发304不锈钢中的马氏体逆相变,同时伴随产生回复应力,其中T满足700℃≤T≤900℃,保温的时间,即时效时间t满足15min≤t≤25min;
c、重复循环步骤a、b,记录总循环次数N;
d、将循环N(N=1、2、3……)次后的304不锈钢板拉断,计算总伸长率δ总,δ总≥100%时,则实现相变超塑性。
步骤a中对304不锈钢板在室温下匀速拉伸所采用的设备为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CMT5105,拉伸速率v满足2.5mm/min≤v≤3.5mm/min。
步骤b中采用箱式电阻炉对拉伸后的304不锈钢板进行时效处理,温度T满足750℃≤T≤850℃。
步骤a中,拉伸速率v满足v=3mm/min。
步骤b中,所述的温度T满足T=800℃。
所述的时间t满足t=20min。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利用马氏体相变循环实现304不锈钢超塑性的方法,通过利用室温拉伸应力可诱发304不锈钢马氏体相变,而时效过程中马氏体逆相变时会伴随产生回复应力;马氏体相变可在室温进行,对于实际应用非常有利,且时效处理后仅需直接空冷至室温即完成一次相变循环,无需专用的设备进行复杂的加热与冷却循环;工艺简单且节约了大量的生产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以下所述。
本发明的利用马氏体相变循环实现304不锈钢超塑性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理工学院,未经四川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4224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中空玻璃用密封胶
- 下一篇:一种基于仿生的冲击型水冷散热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