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脱腥鱼油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016000.5 | 申请日: | 2015-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11128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2 |
发明(设计)人: | 丁玉庭;方亦舟;刘建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1B3/00 | 分类号: | C11B3/00;C11B3/16;A23D9/04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3201 | 代理人: | 黄美娟,王兵 |
地址: | 310014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鱼油 及其 制备 方法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采用新型的鱼油脱腥方法制备得到的脱腥鱼油,具体是一种采用乳化技术、有机溶剂萃取和纳滤膜处理相结合的加工方法制备得到的脱腥鱼油。
(二)背景技术
EPA和DHA是对人体非常重要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而鱼油,尤其是深海鱼油,富含EPA和DHA。目前,由于鱼油有较浓重的腥味,大部分鱼油都用来作为动物饲料,只有小部分鱼油用于高附值营养品的加工。
目前,工业上使用的鱼油脱腥方法是较高温度下的负压蒸发处理,该条件下,较高温度会造成鱼油中的EPA和DHA氧化或劣化的损耗。而采用乳化技术、有机溶剂萃取和纳滤膜处理相结合并用于鱼油脱腥的技术尚未见报道。该技术对于开发利用鱼粉加工的低值副产物——鱼油,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零废弃生产,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采用新型、简单、高效的鱼油脱腥方法制备得到的脱腥鱼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脱腥鱼油,所述的脱腥鱼油是按如下方法制备得到的:
(1)、鱼油预处理:取鱼油,经过脱胶、脱酸、脱色处理,得到预处理后的鱼油;
(2)、乳化:取步骤(1)所得预处理后的鱼油放入高速剪切乳化机中,加入乳化剂,于30~60℃,3000~15000rpm下乳化,得乳化鱼油;所述乳化剂为吐温-80、单甘酸酯、硬脂酰乳酸钠、蔗糖脂肪酯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任意比例的混合物;所述乳化剂的添加量为步骤(1)所得预处理后鱼油的0.001wt%~0.15wt%;
(3)、有机溶剂萃取:取步骤(2)所得乳化鱼油,加入有机溶剂,搅拌5~20分钟,得到混合液;所述有机溶剂选自正己烷、正戊烷、正庚烷、环己烷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任意比例的混合溶剂;所述有机溶剂的体积用量为乳化鱼油体积的1~10倍;
(4)、纳滤膜处理:将步骤(3)所得混合液用纳滤膜处理,所述的纳滤膜截留分子量为100~1000Da,所述混合液的进膜压力为3~30kg/cm2,所述纳滤膜处理过程为:将所述混合液倒入纳滤膜装置后,在0.3~2kg/cm2/min的脉冲频率下,纳滤膜装置的过膜压力从低压升至高压,在高压状态维持10~30分钟后,再以0.3~2kg/cm2/min的脉冲频率从高压状态降至低压状态,在低压状态维持1~10分钟,以此为一个周期,循环运转30~120分钟,得到膜处理混合液;所述低压状态为1~5kg/cm2,高压状态为15~30kg/cm2;
(5)、有机溶剂脱除:将步骤(4)所得膜处理混合液进行负压蒸发处理,在温度50~80℃,压力-0.1~-0.7kg/cm2的条件下,蒸发处理30~90分钟,并在负压-0.1~-0.7kg/cm2的条件下冷却后取出,得到脱除有机溶剂的鱼油;
(6)、破乳:在步骤(5)所得脱除有机溶剂的鱼油中加入破乳剂后,即为脱腥鱼油成品;所述破乳剂为柠檬酸、醋酸、苹果酸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任意比例的混合物;所述破乳剂的添加量为步骤(5)所得脱除有机溶剂的鱼油的0.001wt%~0.25wt%。
本发明脱腥鱼油,所述的制备方法步骤(1)中,所述的脱胶、脱酸、脱色是采用本领域公知的成熟技术处理的。
所述步骤(2)中,优选所述的乳化剂为单甘酸酯。优选所述乳化剂的添加量为步骤(1)所得预处理后鱼油的0.001wt%~0.002wt%。
所述步骤(3)中,优选所述有机溶剂为正己烷。优选所述有机溶剂的体积用量为乳化鱼油体积的5~8倍。
所述步骤(4)中,优选所述纳滤膜截留分子量为360Da。具体推荐所述的纳滤膜处理过程为:将所述混合液倒入纳滤膜装置后,在0.35kg/cm2/min的脉冲频率下,纳滤膜装置的过膜压力从低压升至高压,在高压状态维持30分钟后,再以0.35kg/cm2/min的脉冲频率从高压状态降至低压状态,在低压状态维持5分钟,以此为一个周期,循环运转60~90分钟。
所述步骤(6)中,优选所述破乳剂为柠檬酸。优选所述破乳剂的添加量为步骤(5)所得脱除有机溶剂的鱼油的0.001wt%~0.002wt%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51001600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盐酸氨溴索原料的溶解方法
- 下一篇:一种园林废弃物处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