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交联性含氟弹性体组合物以及其交联物有效
申请号: | 201480044866.0 | 申请日: | 2014-08-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5236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发明(设计)人: | 邦本旭史;山本弘贤;杉山徳英;山田武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旭硝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L27/12 | 分类号: | C08L27/12;C08K5/06;C08L29/10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交联 性含氟 弹性体 组合 及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联性含氟弹性体组合物以及其交联物。
背景技术
已知含氟弹性体的交联方法对所得到的交联物的特性产生影响。尤其是已知全氟弹性体不易交联。因此,为了交联物特性的改良、交联反应性的提高等,提出了各种交联方法。
例如作为全氟弹性体的交联方法,提出了下述的方法等。
(1)使具有腈基作为交联部位的全氟弹性体在有机锡化合物的存在下,由3个腈基形成三嗪环的交联方法(专利文献1)。
(2)使具有溴原子作为交联部位的全氟弹性体在过氧化物的存在下,与作为交联助剂的三烯丙基异氰脲酸酯(以下,也记作TAIC)反应的交联方法(专利文献2)。
(3)使在高分子链末端具有碘原子作为交联部位的全氟弹性体在过氧化物的存在下与TAIC反应的交联方法(专利文献3、4)。
(4)使在高分子链末端具有碘原子的全氟弹性体在过氧化物的存在下与作为交联助剂的1,6-二乙烯基全氟己烷反应的交联方法(专利文献5)。
然而,由(1)的方法得到的交联物的耐化学试剂性、特别是耐胺性不充分。
由(2)、(3)的方法得到的交联物具有异氰脲酸酯环的交联点,因此耐热性不充分。
由(4)的方法得到的交联物的耐热性优异,但耐化学试剂性、特别是耐胺性不充分。
因此,期望交联反应性优异、所得到的交联物的耐化学试剂性以及耐热性优异的全氟弹性体组合物的开发。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第4394489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第4035565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3:美国专利第4243770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4:国际公开第90/014367号
专利文献5:日本专利第505765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交联反应性优异、其交联物的耐热性以及耐化学试剂性优异的交联性含氟弹性体组合物以及其交联物。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提供具有以下的[1]~[17]的构成的交联性含氟弹性体组合物以及其交联物。
[1]一种交联性含氟弹性体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含有:含氟弹性体和具有2个以上交联性不饱和双键的芳香族化合物。
[2]根据[1]所述的交联性含氟弹性体组合物,其中,前述具有2个以上交联性不饱和双键的芳香族化合物具有2个以上键合于芳香环的乙烯基或者烯丙基。
[3]根据[1]或[2]所述的交联性含氟弹性体组合物,其中,前述具有2个以上交联性不饱和双键的芳香族化合物包含:具有2个以上由下式(1)表示的基团(1)的含氟芳香族化合物、以及具有2个以上键合于芳香环的乙烯基的芳香族烃的任一者或两者。
[式(1)中,s为0或1,R1、R2、R3以及R4分别独立地为氢原子或氟原子。]
[4]根据[3]所述的交联性含氟弹性体组合物,其中,前述含氟芳香族化合物包含具有2个以上前述基团(1)的含氟芳香族化合物,
具有2个以上前述基团(1)的含氟芳香族化合物包含:
由下式(A)表示的含氟芳香族化合物(A)、以及含氟芳香族化合物(B)的任一者或两者,
所述含氟芳香族化合物(B)为使由下式(x)表示的含氟芳香族化合物(x)、具有所述基团(1)和酚性羟基的芳香族化合物(y1)以及具有前述基团(1)和对芳香环进行取代的氟原子的芳香族化合物(y2)的任一者或者两者与具有3个以上酚性羟基的芳香族化合物(z)在脱HF剂存在下进行缩合反应而得到的,具有前述基团(1)以及醚键。
[式(A)中,n为0~6的整数、a为0~5的整数、b为0~4的整数、c为0~4的整数,a+c+n为2~6、a+b为2~9,Z为单键、-O-、-S-、-CO-、-C(CH3)2-、-C(CF3)2-、-SO-、或-SO2-,Rf1为碳数1~8的氟烷基,Y1以及Y2分别独立地为前述基团(1)。芳香环内的F表示该芳香环的氢原子全部被氟原子取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旭硝子株式会社,未经旭硝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4486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