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相铁素体奥氏体不锈钢在审
申请号: | 201480039670.2 | 申请日: | 2014-06-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781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3-02 |
发明(设计)人: | J·奥利弗;E·施丁;R·彼得逊 | 申请(专利权)人: | 奥托库姆普联合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38/42 | 分类号: | C22C38/42;C22C38/44;C22C38/54;C22C38/58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谭冀 |
地址: | 芬兰*** | 国省代码: | 芬兰;FI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相铁素体 奥氏体 不锈钢 | ||
本发明涉及双相铁素体奥氏体不锈钢,其具有基本上由40-60体 积%的铁素体和40-60体积%的奥氏体、优选45-55体积%的铁素体 和45-55体积%的奥氏体组成的显微组织,且通过添加铜其具有改进 的可冷加工性和冲击韧性。
通常在不锈钢中将铜含量限于约3重量%,以主要避免在接近熔 点的温度下焊接、浇铸或热加工过程中发生的热裂。然而,较低水平 (0.5-2.0重量%)确实存在于不锈钢号中,且可导致较高的可机加工 性并改进冷加工过程。双相不锈钢通常具有良好的抗热裂性。
从EP专利1327008中已知一种双相铁素体奥氏体不锈钢,其以商标LDX出售,且在对于铁素体形成元素和奥氏体形成元素(即对于铬当量(Creq)和镍当量(Nieq):20<Creq<24.5和Nieq>10,其中
Creq=Cr+1.5Si+Mo+2Ti+0.5Nb
Nieq=Ni+0.5Mn+30(C+N)+0.5(Cu+Co))的这样的条件下,其 包含按重量%计0.02-0.07%的碳(C)、0.1-2.0%的硅(Si)、3-8% 的锰(Mn)、19-23%的铬(Cr)、1.1-1.7%的镍(Ni)、0.18-0.30% 的氮(N),任选地按式(Mo+1/2W)最大1.0%的总量的钼(Mo)和/ 或钨(W),任选地最高达最大1.0%的铜(Cu),任选地0.001-0.005% 的硼(B),任选地各自最高达0.03%的铈(Ce)和/或钙(Ca),余量为铁(Fe) 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在该EP专利1327008中,关于铜据说铜是有价值的奥氏体形成 元素,且可对在一些环境下的耐腐蚀性具有有利影响。但在另一方面, 在铜的含量过高的情况下存在铜析出的风险,因此铜含量应最大为1.0 重量%,优选地最大为0.7重量%。
如EP专利1786975中所描述的,EP专利1327008的铁素体奥氏 体不锈钢具有良好的可机加工性,并因此适合于例如切削操作。
EP专利申请1715073涉及低镍和高氮的奥氏体-铁素体不锈钢, 在该钢中将奥氏体相的百分比调整为10-85体积%的范围中。铁素体 相独立地处于15-90体积%的范围中。通过将奥氏体相中的碳和氮含 量的总和(C+N)调节至从0.16至2重量%的范围来获得该奥氏体- 铁素体不锈钢的高可成形性。并且,在文献EP1715073中,作为任选 的元素提及铜,其范围小于4重量%。文献EP1715073显示了用于经 测试的不锈钢的极大量的化学组合物,但仅有极少的钢包含大于1重 量%的铜。因此仅描述了铜作为用于EP1715073的不锈钢的一个可替 代元素以提高耐腐蚀性,但EP1715073并未描述在所提及的铜范围中 铜对不锈钢的性质的任何其他作用。
WO公开2010/070202描述了双相铁素体奥氏体不锈钢,其包含 按重量%计0.005-0.04%的碳(C)、0.2-0.7%的硅(Si)、2.5-5%的 锰(Mn)、23-27%的铬(Cr)、2.5-5%的镍(Ni)、0.5-2.5%的钼 (Mo)、0.2-0.35%的氮(N),0.1-1.0%的铜(Cu),任选地小于 1%的钨(W),小于0.0030%的包含硼(B)和钙(Ca)的组中的一 个或多个元素,小于0.1%的铈(Ce),小于0.04%的铝(Al),小 于0.010%的硫(S)和其余的铁(Fe)和偶存杂质。在该WO公开 WO2010/070202中,关于铜,据说已知铜以高于0.1重量%的含量抑 制金属间相的形成,且高于1重量%的铜导致更大量的金属间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奥托库姆普联合股份公司,未经奥托库姆普联合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8003967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