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转向机器人安装校准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58591.7 | 申请日: | 2014-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657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8 |
发明(设计)人: | 王海虹;吴旭;熊吉;袁建华;王朝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汽车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7/007 | 分类号: | G01M17/007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俞鸿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转向 机器人 安装 校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具体地指一种转向机器人安装校准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操稳试验中所使用的英国ABD公司智能转向机器人,其智能方向盘是通过适配器装置与试验车辆方向盘相连接。按照安装要求,适配器必须与转向管柱同心才能保证试验的精度要求,具体是通过三个夹角为120°与方向盘外圈相连且长度可变的辐进行调整。但是由于现在车辆方向盘形状大多为非规则圆形,且方向盘与转向管柱不同轴,若沿用ABD公司提供方法安装,只能保证方向盘与适配器近似同心,并且调整过程中只能凭借肉眼观察其同轴度,误差较大,造成在动态试验时转向机器人在转向过程中产生一个径向跳动,因而试验数据曲线会在命令轨迹上有一定波动,不能完全满足试验要求。若要消除这种影响,要求适配器与转向管柱在安装过程中必须要同轴,而适配器与转向管柱端面之间没有合适的基准,相距一百多毫米的高度,光线分散,仅凭肉眼观测其不同轴度,不仅难以满足试验精度要求,而且同时还需要启动车辆反复转动方向盘,检查其跳动量并调整辐长度,其难度较大、耗时长且难以达到试验精度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转向机器人安装校准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转向机器人安装校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锥体连接部和圆柱体连接部;所述的锥体连接部的锥体底端固定在圆柱体连接部前端;所述的圆柱体连接部尾部安装有带有敞口观察孔的观察部;所述的锥体连接部、圆柱体连接部、观察部同轴设置,锥体连接部设置有贯通的第一通孔,圆柱体连接部设置有贯通的第二通孔;所述的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和观察孔同轴设置,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连通,第二通孔与观察孔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通孔为底端与第二通孔连通的锥形孔。
进一步的所述的圆柱体连接部外端面靠近观察部的一侧设有凸起的台阶;所述的台阶外端面上设有外螺纹。
进一步的所述的圆柱体连接部在位于台阶与观察部之间的外端面上固定安装有滚花轮。
进一步的所述的滚花轮的外端面上刻有增摩花纹。
进一步的所述的锥体连接部由铜质材料制作而成。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通过设置通孔来观察、瞄准,更为符合光学原理,依据本实用新型的观察结果,调整适配器与转向管柱的不同心度,更方便、快捷和准确,具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剖面图;
图3: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4: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图5:方向盘上的管柱顶针孔结构示意图;
图6:适配器的正视图;
图7:适配器安装在方向盘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8:校准装置安装在适配器上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锥体连接部;2—圆柱体连接部;3—滚花轮;4—观察部;5—管柱顶针孔;6—适配器;7—安装孔;8—观察孔;9—第一通孔;10—第二通孔;11—内螺纹;12—外螺纹;13—方向盘。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8,一种转向机器人安装校准装置,包括依次连接在一起的锥体连接部1和圆柱体连接部2,圆柱体连接部2前端与锥体连接部1连接,后端设有带有观察孔8的观察部4,另外圆柱体连接部2的外端面上安装有与之固定连接的滚花轮3,滚花轮3的外端面刻有增摩花纹以便握持安装。其中椎体部件1由铜质材料制作而成,主要是为了防止椎体部件1在使用过程中破坏适配器6的安装孔7内的内螺纹11。锥体连接部1的前端距离转向管柱顶针孔5有20~25mm,通过这样的距离保证观察时既不会因为离得太近导致光线太弱看不清楚,也不会因为离得太远无法对焦而看不准。
圆柱体连接部2外端面上设置有凸起的台阶,台阶的外端面上设置有与适配器6安装孔7内的内螺纹11对应的外螺纹12,整个装置通过圆柱体连接部2的外螺纹12和适配器6的内螺纹11螺纹连接固定在适配器6上。滚花轮3方便旋拧圆柱体连接部2与适配器6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汽车公司,未经东风汽车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5859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