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体侧面碰撞吸能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24800.6 | 申请日: | 2014-10-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97064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11 |
发明(设计)人: | 王洪宝;邵金华;赵迎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20 | 分类号: | B62D25/20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康海燕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体 侧面 碰撞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身结构,具体是一种车体侧面碰撞吸能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市场和安全技术的迅速发展,汽车的安全性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和重视,汽车安全标准法规变得越来越严厉、苛刻。侧面碰撞作为汽车碰撞的一种主要形式,与车身正面结构不同,汽车侧面车身结构没有足够的碰撞吸能空间。在侧面碰撞中,车身容易因结构强度和刚度不足发生较大的变形,对乘员舱造成较大的侵入,更容易对车内乘员造成较大的伤害。
地板横梁作为车身侧面碰撞结构的重要部件,在侧面碰撞中起着吸收和传递碰撞能量的作用,对车身侧面碰撞的安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车身侧面结构中,地板横梁通常设在地板上方或下方,位于门槛梁和中央通道之间,为车身侧面结构的主要横向传力路径。对于前地板下设有纵梁的车身结构,地板下的纵梁将地板横梁分成两段,一段位于门槛梁和纵梁之间,另一段位于纵梁和中央通道之间。纵梁通常为U型槽结构,纵梁的开口边与前地板点焊连接,两侧壁对应两段地板横梁点焊连接。但是,在侧面碰撞地板横梁传递力过程中,U型槽结构的地板纵梁由于没有内部支承,容易在两段地板横梁的挤压下变形,造成车身发生较大的侧面侵入变形,从而增加车内乘员受伤害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体侧面碰撞吸能结构,其能够解决车身在侧面碰撞中产生较大的侧面侵入变形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车体侧面碰撞吸能结构,包括设于门槛梁和中央通道之间的地板横梁,以及与地板横梁垂直交错并将地板横梁分隔成左横梁和右横梁的纵梁,所述地板横梁和纵梁均为开口边与地板焊接的U形槽结构,左横梁和右横梁朝向纵梁的端面与纵梁的侧壁焊接,所述纵梁中设置有与左横梁、右横梁横向传力路径相同的吸能盒。
进一步的,所述吸能盒包括由顶板和两侧板构成U型本体,吸能盒的两U型端面通过设置翻边与纵梁两侧的侧壁对应点焊,侧板的底边通过设置翻边与纵梁的底板点焊。
进一步的,所述吸能盒的U型本体上设置有横向的加强筋。
更进一步,所述吸能盒为冲压成型的钣金件。
本方案通过在纵梁与地板横梁的交错部位中设置吸能盒,克服了侧面碰撞中由于纵梁内部无支承,纵梁容易在地板横梁的挤压下发生较大变形和吸能不足的缺点,与地板横梁建立车身结构的横向传力路径,确保了车身在侧面碰撞中最大限度的吸收和传递能量,增加了纵梁的横向碰撞强度和刚度,从而显著减小车身结构侧向变形的侵入量,保证车内乘员足够的生存空间,提高了车身结构侧面碰撞的安全性。吸能盒的U型结构及翻边设置,其传力效果好,安装固定方便。并设置加强筋以进一步增加吸能盒的强度;以及采用冲压成型的钣金件,既保证强度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简化结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车体侧面碰撞吸能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吸能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吸能盒;2-纵梁;3-左横梁;4-右横梁;1-1-顶板;1-2-翻边;1-3-侧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描述。
一种车体侧面碰撞吸能结构,其地板横梁连接在门槛梁和中央通道之间,其纵梁2与地板横梁垂直交错,地板横梁被纵梁2隔开成左横梁3、右横梁4两段,即是左横梁3位于门槛梁一边,右横梁4位于中央通道一边。地板横梁和纵梁2均为U形槽结构,其通过开口边与地板点焊的形式扣在地板上,地板横梁被纵梁2隔断的端口与纵梁2的侧壁焊接固定。纵梁2与地板横梁的交错部需要承受来自横向的形变挤压,为此,在交错部中设置一吸能盒1来搭接起左横梁3和右横梁4的横向传力路径,如图1所示。
吸能盒1的具体结构可以选择如图2所示的U型结构,扣在纵梁2的底板上,其由顶板1-1和两侧板1-3构成U型本体,其两个U型端面分别朝向纵梁2的内侧壁,U型端面的边缘沿纵梁2的侧壁延伸出翻边1-2,翻边1-2用于与纵梁2侧壁点焊固定。吸能盒1侧板1-3的底边沿纵梁2的底板也延伸出翻边1-2,用于与纵梁2底板的点焊固定。
对上述吸能盒1结构在强度上的进一步加强,构成吸能盒U型本体的顶板1-1和侧板1-3表面上设置横向的加强筋。
本案的吸能盒1可采用整块钢板冲压成型为强度较好、加工成本低廉的钣金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2480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