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入水保护装置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15774.0 | 申请日: | 2014-10-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728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25 |
发明(设计)人: | 耿爱朝;张东升;杨建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1/02 | 分类号: | B60R2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黄灿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保护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入水保护装置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汽车为人类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目前汽车的拥有量也越多,这使得汽车安全显得尤为突出,尤其是突发的洪水,内涝等等,或者有的道路紧靠河流、湖泊以及大海,有时候会出现汽车掉入水中,由于汽车本身重量较重,一旦掉入水中,汽车就会沉入水底,使得水压巨大,车内的人无法打开车门或者敲碎玻璃逃出,这往往极易造成悲剧的发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入水保护装置及汽车,解决现有技术中汽车入水后迅速沉入水底造成驾乘人员不易逃生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汽车入水保护装置,包括:
设置在汽车车身内部,用于产生气体的化学反应器,所述化学反应器包括有一气体输出口;
通过导气管与所述化学反应器的气体输出口相连的多个气囊,所述多个气囊均固设于汽车车身上,包括位于汽车的顶棚与顶盖之间的第一气囊、位于右后车轮轮罩护板内的第二气囊、位于左后车轮轮罩护板内的第三气囊、位于左前车轮轮罩护板内的第四气囊、位于右前车轮轮罩护板内的第五气囊;
用于控制所述化学反应器产生气体的手动开关,所述手动开关位于所述汽车的副仪表板或仪表板上,通过拉线连接至所述化学反应器。
上述的汽车入水保护装置,其中,所述右后车轮轮罩护板、左后车轮轮罩护板、左前车轮轮罩护板和右前车轮轮罩护板上各开设有一开孔以形成一用于容置气囊的空腔,且所述空腔上覆盖有一可在压力下弹开的盖体。
上述的汽车入水保护装置,其中,所述手动开关为扣手结构。
上述的汽车入水保护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气囊、第三气囊、第四气囊和第五气囊构成一个矩形,且所述第二气囊、第三气囊、第四气囊和第五气囊的形状、体积和容纳量均相同。
上述的汽车入水保护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气囊的体积和容纳量均大于所述第二气囊。
上述的汽车入水保护装置,其中,所述第一气囊充满气后与所述汽车的车底板平行。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汽车入水保护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上述方案中,所述汽车入水保护装置通过设置手动开关、化学反应器以及气囊使得汽车在落水后驾乘人员可以通过手动开关打开化学反应器产生气体,气体迅速冲入气囊,汽车依靠气囊在水中的浮力不下沉,漂浮在水面,方便驾乘人员打开车门逃生或者等待救援,其中,手动开关防止汽车落水后电路全部损坏无法操作电控装置从而无法打开救生装置情况的发生,气囊使得汽车漂浮在水面增加了汽车落水后驾乘人员的逃生机会和救援机会,减少了汽车落水造成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三。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的技术中汽车入水后迅速沉入水底造成驾乘人员不易逃生的问题,提供一种汽车入水保护装置,如图1至图3所示,包括:
设置在汽车车身1内部,用于产生气体的化学反应器2,所述化学反应器2包括有一气体输出口;
通过导气管3与所述化学反应器2的气体输出口相连的多个气囊,所述多个气囊均固设于汽车车身1上,包括位于汽车的顶棚与顶盖之间的第一气囊40、位于右后车轮轮罩护板内的第二气囊41、位于左后车轮轮罩护板内的第三气囊42、位于左前车轮轮罩护板内的第四气囊43、位于右前车轮轮罩护板内的第五气囊44;
用于控制所述化学反应器2产生气体的手动开关5,所述手动开关5位于所述汽车的副仪表板或仪表板上,通过拉线6连接至所述化学反应器2。
其中,手动开关也可以布置在车内其他驾乘人员容易触摸到的位置,在此不一一举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右后车轮轮罩护板、左后车轮轮罩护板、左前车轮轮罩护板和右前车轮轮罩护板上各开设有一开孔以形成一用于容置气囊的空腔,且所述空腔上覆盖有一可在压力下弹开的盖体。所述开孔的位置可以自行设置在轮罩护板上方便气囊弹出的位置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1577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来电显示的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雾灯与保险杠的安装结构和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