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移动式的漂浮物转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602870.1 | 申请日: | 2014-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223859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25 |
发明(设计)人: | 倪杰;郭卫;于洽;吴培松;董凤亮;何晓;刘建青;杨勇;刘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飞驰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67/60 | 分类号: | B65G67/60;B65G41/00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孙仿卫;汪青 |
地址: | 215621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移动式 漂浮 转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移动式的漂浮物转送装置。
背景技术
水面清洁船,在收集作业后,将存储舱内漂浮物卸载至码头,其一般通过以下方式卸载:第一种为大型水面清洁船,自带悬臂吊机,可通过悬臂吊机将垃圾吊装至岸上;第二种通过水面清洁船本身具备输送舱装置可伸到码头的装卸车的收料口之上;第三种方案,主要应对巨量漂浮物的岸上转载,则一般建设专用卸载码头,码头上设置固定输送舱,固定舱一端伸入水面中,一端伸到码头的装卸车的收料口之上。
当清漂船在风景区或小面积水域清漂时,第一种和第二种的卸载方式所采用的船,不宜在风景区等水域清漂工作,同时,由于风景区等水域内的漂浮物的比较零散,不易设置专门的水岸码头,建造后的使用频率不高,致使第三种卸载方式,也非常的不实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移动式的漂浮物转送装置。
本实用新型同时还要提供一种具有该前舱收集装置的水面清洁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的一种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移动式的漂浮物转送装置,其包括输送舱、位于输送舱内的用于输送漂浮物的输送带、以及用于驱动输送带转动的驱动机构,特别是,转送装置还包括输送架、位于输送架底部的可绕自身轴心线方向转动的输送轮,其中输送架能够自身调节使得输送舱和输送带一起绕着进料端部与水平面呈0°~45°夹角的范围内调节设置。
具体的,输送架包括固定设置输送舱两侧并位于输送带的进料端部的前支架、位于输送带的两侧用于支撑输送舱后部的后支架,输送轮包括前轮和后轮,前轮分别设置在两侧的前支架的底部,后轮分别设置在两侧的后支架的底部,转送装置还包括用于调节后支架与前支架之间的间距并使得输送舱和输送带一起绕着进料端部转动调节的调节机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和优选方面,调节机构包括位于输送舱两侧并一端部分别转动设置在输送舱侧部、另一端部转动设置在同侧的后支架上的撑杆;以及位于输送舱两侧用于顶推撑杆的绕着与输送舱连接端部转动的推动单元。
优选地,推动单元包括两端部分别转动连接在撑杆和对应输送舱侧部的两个液压油缸或电动缸。此外,还可以采用蜗轮和蜗杆的配合方式,用蜗杆来推动撑杆的转动。
优选地,前支架包括与输送舱侧部长度延伸方向边形成三角形的两根前支杆、自两根前支杆相交处垂直于输送舱侧部长度延伸方向边的加强杆、以及横设置在两根加强杆之间的连杆,连杆与输送舱的底部固定连接。
优选地,后支架位于输送舱两侧的并直立设置的两根后支杆、以及横设在两根后支杆之间的横杆,当输送舱处于水平状态时,输送舱的底部架设在横杆上。
优选地,位于两侧的两个所述的前轮之间通过前轮传动轴传动连接;位于两侧的两个所述的后轮之间通过后轮传动轴传动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实施和优选方面,调节机构还包括横设在位于两侧的所述撑杆之间多根连接杆。
此外,转送装置还包括设有在输送舱进料端部的料斗、以及设置在输送舱底部的拖车接头部。
由于以上技术方案的实施,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漂浮物转送装置,既能够通过输送架的自身调节使得输送带满足需求的倾斜角度,又能够通过输送轮使得转送装置能够移动,实用性较强,同时,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实施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漂浮物转送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输送舱处于水平状态时);
图2为图1的主视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漂浮物转送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输送舱处于倾斜状态时);
图4为图3的主视示意图;
其中:1、输送舱;2、输送带;3、驱动机构;4、输送架;40、前支架;400、前支杆;401、加强杆;402、连杆;41、后支架;410、后支杆;411、横杆;5、输送轮;50、前轮;51、后轮;52、前轮传动轴;53、后轮传动轴;6、调节机构;60、撑杆;61、推动单元;610、液压油缸;62、连接杆;7、料斗;8、拖车接头部。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飞驰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飞驰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60287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卸船机用多点分料装置
- 下一篇:硅棒夹具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