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连接器组合件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79212.5 | 申请日: | 2014-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183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1 |
发明(设计)人: | 任俊江;张顺华;赵善记;邓忠诚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连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46 | 分类号: | H01R13/46;H01R13/639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06 广东省深圳市光***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组合 | ||
1.一种连接器组合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连接器,包括第一壳体和固持于所述第一壳体并沿纵向等距排列的第一端子阵列;所述第一壳体包括第一底板和由所述第一底板的一侧四周竖直地凸出延伸形成的第一侧壁和第一端壁,并形成有第一凹进部和在所述第一凹进部的两端侧形成与所述第一凹进部连通的第一导引槽,所述第一导引槽在与所述纵向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凹进部的宽度;所述第一凹进部内从所述第一底板向上凸出并纵向延伸形成有凸岛部;所述第一导引槽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锁定部,及
第二连接器,可配合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器,该第二连接器包括第二壳体和通过模塑成型结合于所述第二壳体的第二端子阵列,所述第二端子阵列在所述第二连接器与第一连接器结合时与所述第一端子阵列相互接触;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第二底板、由该第二底板的两侧缘竖直地凸出延伸形成的两相对的第二侧壁和与所述第二侧壁两端相连的第二导装部,所述的第二底板、第二侧壁与第二导接部合围形成一第二凹进部;所述第二导装部上设置有第二锁定部,所述第二导装部在所述第二连接器与第一连接器结合时收容在所述第一导引槽内,所述第二锁定部与所述第一锁定部相互卡合在一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合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岛部沿宽度方向的横截面为从底部开始渐变渐小的梯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合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所述凸岛部与所述第一端壁之间从第一底板上凸出延伸形成第一凸起骨部,该第一凸起骨部将所述凸岛部与第一端壁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凸起骨部为两个沿纵向延伸且相互平行的肋条。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连接器组合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阵列分列成两排且对称地设置于所述凸岛部的两侧,所述凸岛部沿与纵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上设置有内凹的隔栏阵列,所述每个隔栏将分列于所述凸岛部两侧的第一端子绝缘地隔开,所述每个隔栏的上部设置有比隔栏宽度更宽的隔栏加强部,并在下方形成第一辅助槽,所述隔栏加强部在竖直方向上的长度与所述隔 栏的长度相等。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组合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阵列的每个第一端子由一等厚的金属板材形成,其包括一近似U形的固持部、从所述固持部的一外侧底部向上倾斜延伸且宽度渐变渐细的第一基体部、由该第一基体部的末端以与该第一基体部末端等宽的弧形弯折延伸而成的板簧部以及由该板簧部末端反向弯折延伸形成的抵触部,所述固持部的另一侧底部延伸形成一第一端子焊接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组合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板簧部适配地容置在所述第一辅助槽内,所述每个第一端子通过固持部的U形内壁上设置的突起卡抵固定于所述第一壳体。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连接器组合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第一端子通过所述抵触部与相应的所述每个第二端子接触,所述固持部的靠近抵触部侧的外壁上设置有呈三角形的楔形凸部,用以辅助提供推挤力使所述抵触部与所述第二端子更好地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器组合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第二端子包括沿宽度方向朝向远离第二壳体延伸的第二端子焊接部和由该第二端子焊接部的一端侧弯折再朝向所述第二端子焊接部弧形弯折延伸形成的U形接触部;所述U形接触部跨靠在所述第二侧壁上,并分别在外露的两相对侧面上设置有凹陷部;所述第一端子的抵触部和楔形凸部在所述第一连接器与第二连接器结合时分别对应地卡合在相应的凹陷部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合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端子阵列通过模塑成形结合固定在所述第二壳体的第二侧壁上,所述第二侧壁朝向所述第二凹进部的内侧墙上设置有间隔凹部阵列,所述间隔凹部阵列与所述第二端子阵列两两相邻地排布于所述第二侧壁上,所述每个间隔凹部的宽度与相邻的任意两个第二端子之间的最小间隙宽度相等。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9所述的连接器组合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壁的外侧墙上设置有第二间隙凹部阵列,所述每个第二间隙凹部从第二底板的底面开口并在外侧墙上竖直地贯通一段距离,所述第二间隔凹部阵列与所述第二 端子阵列两两相邻地排布于所述第二侧壁上,所述每个第二间隔凹部的宽度与相邻的任意两个第二端子之间的最小间隙宽度相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连精密技术有限公司,未经电连精密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79212.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