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非变频三维高频铸造震实台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51442.0 | 申请日: | 2014-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94068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14 |
发明(设计)人: | 曹大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点金机械铸造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C15/10 | 分类号: | B22C15/10 |
代理公司: | 成都顶峰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4 | 代理人: | 李崧岩 |
地址: | 610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变频 三维 高频 铸造 震实台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铸造震实台,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非变频三维高频铸造震实台。
背景技术
在消失模、“V”法铸造中,干砂造型工作者将干砂多向冲填紧实视为关健技术,在造型过程中希望干砂像水一样无孔不入,实现干砂多向冲填紧实,要实现这一技术要求,必须靠震实台的机械结构设计、振动电机选型和振击参数的合理设计来完成。
现有消失模、“V”法铸造中使用的震实台普遍采用机械弹簧、橡胶弹簧和空气弹簧,振动电机采用工频或高频。在消失模、“V”法造型中开启振动,干砂会在地心引力作用下直接下沉,造成消失模白模或“V”法模具、吸气箱变形,以至于铸件因几何尺寸改变而报废,同时,对下台阶、孔洞充填的不紧实,会造成铸件机械粘砂、长包无法清理报废。
现有国内生产的消失模或“V”法造型专用震实台由于支承震实台台面的弹簧承受力设定为一定值后,在造型生产中分段加砂时,无法跟据不同重量时段所需的缓冲力进行调节,只能采用变频等措施改变振动电机的频率,这样就违背了高频低幅振动的设计初衷,由于反击力过大和振动频率变低,降低了对砂粒的排序能力和获得最小间隙的紧实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实现方便的非变频三维高频铸造震实台。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技术方案如下:
非变频三维高频铸造震实台,包括底座和台体,设置于底座和台体之间的定位支撑杆和双层气囊弹簧,设置于双层气囊弹簧上端的称重传感器,用于调节双层气囊弹簧气压的电子气压调节器,以及用于调节震实台水平度的平衡调节机构;在所述台体的下端面上还设有高频微振电机和中心主振电机。
具体的说,所述平衡调节机构包括用于监测震实台四角水平度的红外平衡电磁阀,以及用于调节震实台四角水平度的第一平衡电磁阀和第二平衡电磁阀。通过上述设置,红外平衡电磁阀监测震实台四角水平度,然后根据所监测信息,通过第一平衡电磁阀和第二平衡电磁阀调节震实台四角水平度。
进一步的,所述双层气囊弹簧为四个并分别设置于震实台的四角,其上下两端分别通过支架与底座和台体连接。
再进一步的,所述高频微振电机和中心主振电机均通过止退螺栓固定在台体下端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采用双层气囊弹簧,并结合称重传感器感应自动调节双层气囊弹簧的气压,可根据砂箱装箱时不同重量时段调节气压,实现360度更大幅度的柔性摆动和获得最小反击力,一方面,充分起到有效缓冲作用,且自动分不同重量时段实施相应的承载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智能调节气压吸收振动电机的振击力,达到不改变电机振动频率的目的,使设计的x.y.z.三向振动力能更好的发挥能量;采用非变频高频振动,悬浮的砂粒减轻了砂子对消失模模样的挤压,从而保证了模样的几何尺寸,又能提高砂子的流动性和充填能力。
(2)本实用新型采用高频微振电机和中心主振电机搭配使用,其结合双层气囊结构,在对干砂粒的振实造型过程中可使砂粒与砂粒之间相互传递振击力保持悬浮,具有几何形状大小不同的砂粒重新排序获得最小间隙,增强砂子充填、紧实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二。
附图中对应的附图标记名称如下:1-底座,2-台体,3-定位支撑杆,4-双层气囊弹簧,5-支架,6-称重传感器,7-高频微振电机,8-中心主振电机,9-止退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实施例。
实施例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非变频三维高频铸造震实台,包括底座1和台体2,设置于底座1和台体2之间的定位支撑杆3和双层气囊弹簧4,设置于双层气囊弹簧4上端的称重传感器6,用于调节双层气囊弹簧4气压的电子气压调节器,以及用于调节震实台水平度的平衡调节机构;在台体的下端面上还设有高频微振电机7和中心主振电机8。其中,电子气压调节器为现有成熟部件,故在此不作赘述。
其中,双层气囊弹簧4为四个并分别设置于震实台的四角,其上下两端分别通过支架5与底座1和台体2连接。高频微振电机7和中心主振电机8均通过止退螺栓9固定在台体2下端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点金机械铸造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未经成都点金机械铸造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5144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