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轴承组件及具有其的燃气轮机有效
申请号: | 201420509907.6 | 申请日: | 2014-09-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4113915U | 公开(公告)日: | 2015-01-21 |
发明(设计)人: | 赵林;薛二鹏;彭碧涛;李水姣;田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南方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C33/66 | 分类号: | F16C33/66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吴贵明;张永明 |
地址: | 412002***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轴承 组件 具有 燃气轮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热力机械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轴承组件及具有其的燃气轮机。
背景技术
目前,燃气轮机的主轴转子转速很高,一般情况下,主轴转子的转速为每分钟几万转以上。在高转速的情况下,由于转子的质量分布不均匀(俗称动不平衡量)产生离心力,这种离心力作用在轴承上会引起振动,进而产生噪声。同时,转子在气动力的作用也会引起主轴转子的振动。这样转子振动就比较严重,这种振动将影响到转子及支撑部件的寿命及可靠性。为了减小转子的振动,通常是在轴承和轴承座之间设置挤压油膜阻尼器,通过润滑油吸收振动能量。但是,润滑油能够吸收一部分的振动,但是减振效果并不明显。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轴承组件及具有其的燃气轮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挤压油膜阻尼器的减振效果不明显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轴承组件,包括:轴承座,具有内腔;轴承,设置在内腔中,轴承座和轴承之间的空间形成油腔;转子,可转动地支撑在轴承内;轴承组件还包括:弹性环,弹性环设置在油腔中,弹性环的内周面和外周面上均设有凸起。
进一步地,弹性环包括第一弹性环和第二弹性环,第一弹性环和第二弹性环在转子的轴线方向上并行设置,第一弹性环和第二弹性环之间具有间隙。
进一步地,第一弹性环的朝向第二弹性环的一端上设有第一止转缺口,第二弹性环的朝向第一弹性环的一端具有与第一止转缺口配合的第一止转片。
进一步地,凸起包括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第一凸起设置在第一弹性环的内周面和外周面上,第二凸起设置在第二弹性环的内周面和外周面上。
进一步地,第一凸起和第二凸起错位设置。
进一步地,凸起为多个,多个凸起沿弹性环的周向均匀地设置。
进一步地,凸起沿转子的轴线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凸起的沿垂直于转子的轴线方向的横截面形状呈梯形。
进一步地,轴承组件还包括止转环,止转环设置在弹性环和轴承之间,止转环的一端的端面具有止转柱,轴承座的内壁上具有与止转柱配合的止转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燃气轮机,包括轴承组件,轴承组件为上述的轴承组件。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轴承组件包括轴承座、轴承、转子和弹性环,轴承座具有内腔,轴承设置在内腔中,轴承座和轴承之间的空间形成油腔,转子可转动地支撑在轴承内,弹性环设置在油腔中,油腔中充满润滑油。弹性环的内周面和外周面上均设有凸起。上述结构直接利用弹性环的内周面上的凸起与轴承以及弹性环的外周面上的凸起与轴承座形成配合面,进行径向定位,弹性环的除了凸起的部分形成油膜。当转子转动时,转子的振动传至弹性环,弹性环发生弹性变形并挤压油膜。由于弹性环具有弹性以及润滑油具有可压缩性,弹性环和润滑油可以吸收转子的振动能量。上述结构增设了弹性环,弹性环可以起到减震的作用,进而有效地降低转子的振动,减震效果明显。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轴承组件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轴承组件的A处放大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的轴承组件的局部侧视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1的轴承组件的轴承座的剖视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1的轴承组件的第一弹性环和第二弹性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5的轴承组件的第一弹性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6的第一弹性环的侧视示意图;以及
图8示出了图7的第一弹性环的B处放大示意图。
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轴承座;11、进油口;12、出油口;13、油流通通道;20、轴承;21、轴承内圈;22、轴承外圈;23、滚动体;30、弹性环;31、第一弹性环;311、第一止转缺口;312、第二止转片;32、第二弹性环;321、第一止转片;40、止转环;51、第一凸起;52、第二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南方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南方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50990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