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组合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83520.3 | 申请日: | 2014-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673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26 |
发明(设计)人: | 于海飞;何云吉 | 申请(专利权)人: | 立讯精密工业(昆山)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629 | 分类号: | H01R13/629;H01R13/04;H01R13/10;H01R13/4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324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组合 | ||
1.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其包括相互插接的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所述插座连接器包括插座本体、收容于插座本体内的若干插座端子及包覆插座本体的金属壳体,所述金属壳体包括顶壁、底壁及连接顶壁与底壁的相对两侧壁,所述顶壁、底壁及两侧壁之间形成有一收容孔,所述插座本体包括主体部及自主体部向前凸伸入收容空间内的舌板,所述舌板具有相对的上、下表面,每一插座端子包括第一固定部及自第一固定部向前延伸于收容空间内的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排布在舌板的上、下表面,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插头本体及收容于插头本体内的若干插头端子,所述插头本体包括基部及自基部向前的对接部,所述对接部包括顶部、与顶部相对的底部及连接顶部与底部的两侧部,所述顶部、底部与两侧部之间形成有一插接孔,所述插头端子具有第二固定部及自第二固定部向前凸伸入插接孔内的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第二接触部相互接触,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壳体顶壁的左右两侧设有向下凸伸入收容孔内的一对导引片及因形成导引片留下的通孔,所述对接部的顶部凹设有位于基部前方的一对导引槽,所述导引片进入导引槽内导引对接部插入至收容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接部为扁平形,所述导引片与导引槽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基本相同,所述导引槽向后观察为U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舌板在左右方向上位于该对导引片之间,并且与导引片上下错开,所述导引槽在左右方向上位于插接孔的外侧,与插接孔上下错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连接器还包括包覆插头本体的金属遮蔽壳体,所述遮蔽壳体包括主体框及自主体框向前凸伸的对接框,所述对接框套设在对接部上,所述对接框包括顶壁、与顶壁相对的底壁、连接顶壁与底壁的两侧壁及位于前端的前端壁,所述顶壁设有左右间隔开的一对开槽,所述开槽向前贯穿对接框,开槽与导引槽相互贯通并且相互对齐,所述前端壁与顶壁、底壁及两侧壁相连,前端壁遮盖对接部的前端面,前端壁具有与插接孔前后贯通的开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端子包含第一、第二插座端子组及若干第一电源端子,所述第一插座端子组符合USB 3.0传输协议,第二插座端子组符合Mini DP传输协议,所述第一插座端子组的第一接触部位于舌板上表面,第二插座端子组的第一接触部位于舌板下表面,所述电源端子的第一接触部位于舌板的上、下表面及第一、第二插座端子组的左右两侧,所述插头端子排列为上、下两排并且包含位于上排的第一插头端子组、位于下排的第二插头端子组、及若干第二电源端子,所述第一插头端子组符合USB 3.0传输协议,第二插头端子组符合Mini DP传输协议,所述第二电源端子的一部分端子与第一插头端子组排成一排,另一部分端子与第二插头端子组排成另一排。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源端子的宽度大于第一、第二插座端子组各端子的宽度,所述第一、第二插座端子组的各端子间距小于电源端子与第一、第二插座端子组的间距,所述第一、第二插头端子组的第二接触部在上下方向上一一对齐,并且在左右方向上等间距排列,所述第一、第二插头端子组的各第二接触部的间距小于第二电源端子与第一、第二插头端子组的间距。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连接器还包括与第一固定部成型在一起的绝缘块,所述舌板的上下表面分别设有收容第一接触部的槽道,所述主体部后端设有固定绝缘块的固定空间及连通固定空间与槽道的上下两排固定槽,所述舌板内部设有向后延伸至固定空间的一狭槽,所述狭槽左右贯穿舌板,向前未贯穿舌板,一金属片收容于该狭槽内而位于第一、第二插座端子组之间,所述金属片还固定于绝缘块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立讯精密工业(昆山)有限公司,未经立讯精密工业(昆山)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83520.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胸腔镜下肺血管分离吸引器
- 下一篇:牙科抽吸压力自适应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