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座椅防下潜支撑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58613.0 | 申请日: | 2014-05-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2049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05 |
发明(设计)人: | 查建双;任位;杨双华;易启洪;郑开华;任四刚;田珊珊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昌延锋江森汽车部件系统有限公司;重庆延锋江森汽车部件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N2/42 | 分类号: | B60N2/42;B60N2/68 |
代理公司: | 重庆为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6 | 代理人: | 余锦曦 |
地址: | 330052 江西省南昌***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座椅 下潜 支撑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座椅结构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涉及一种汽车座椅防下潜支撑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在售的中高级车型中通常特别关注座椅的防下潜性能。众所周知,当车辆发生正面碰撞时,如果座椅的座盆在乘员的作用力下产生较大的变形,使乘员的重心产生较大的向下移动即产生所谓的下潜现象,则最终会影响约束系统性能的正常发挥,导致乘员严重受伤。
这种下潜机构的缺点是重量很大、模具的设计和制造非常复杂同时成本也很高。类似地,半盆式下潜结构也具有类似的问题;可见,加装座盆的汽车座椅由于成本高、质量大、结构复杂的原因,难以在紧凑型车甚至更小的车型上批量实施应用,而在座盆上再设置防下潜支撑杠进一步增大了质量,且支撑杠单独设置强度低,在受较大的冲击力时易弯曲。
随着汽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在日益倡导汽车轻量化以及低碳化的今天,紧凑型车甚至更小型车对车辆安全的要求也不断地提高,以更低的成本、更小的质量提供有效的防下潜的方案正越来越成为各大汽车制造商在价值分析与价值工程(VAVE)或低成本小型车项目中急需解决的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座椅防下潜支撑结构,节省材料的同时,还增加了整个坐框骨架的强度。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汽车座椅防下潜支撑结构,其关键在于:包括座盆和两个与该座盆对接的边板,两个所述边板的一端端部分别固定在所述座盆的左右两侧,所述座盆的内侧壁与该座盆的顶面呈α夹角,该α夹角为钝角,所述座盆内侧壁的外侧面上固定设有支撑条,所述支撑条一侧面与所述座盆的内侧壁固定连接,该支撑条的另一侧面向外侧凸出形成圆弧面。
采用上述结构,座盆上倾斜的内侧壁便于安装支撑条,并在支撑条受力时,该内侧壁具有一个斜向上的反作用力,起到一个支撑基础的作用,提高了防下潜支撑面的强度,而支撑条上人性化设计的圆弧面,能很好的贴合臀部,使乘坐比较舒适。
优选的,上述支撑条的圆弧面的圆弧半径R为2.5-3.5m。
采用上述结构,该半径长度的圆弧面能更好的适应臀部曲线设计,使乘坐更加舒适。
上述支撑条上均匀分布有曲簧挂接结构。上述曲簧挂接结构为腰形孔。
采用上述结构,由于支撑条固定在座盆上,设置在支撑条上的曲簧挂接结构,强度更大,稳定性更好。
上述座盆的底面敞口,该座盆的内腔中设有加强筋。
采用上述结构,半座盆能更好的节省材料,而设置的加强筋提高了座盆的强度。
上述座盆与所述边板一体成型,所述支撑条与所述座盆一体成型。
采用上述结构,提高了汽车座椅整个框架的稳定性。
上述座盆的内侧面与所述边板呈圆弧过渡。
采用上述结构,可以更好的保护乘坐人员,其满足了汽车内部突出物的法规要求。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汽车座椅防下潜支撑结构,防下潜、舒适性好,坐框骨架的强度高,结构稳定,材料用量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2所示:
一种汽车座椅防下潜支撑结构,由座盆1和两个与该座盆1对接的边板2组成,两个所述边板2的一端端部分别固定在所述座盆1的左右两侧,所述座盆1的内侧壁与该座盆1的顶面呈α夹角,该α夹角为钝角,所述座盆1内侧壁的外侧面上固定设有支撑条3,所述支撑条3一侧面与所述座盆1的内侧壁固定连接,该支撑条3的另一侧面向外侧凸出形成圆弧面,所述支撑条3的圆弧面的圆弧半径R为2.5m,当然,R也可为2.7、3.0或3.5m等,只要能够实现防下潜、乘坐舒适即可。
所述支撑条3上均匀分布有曲簧挂接结构4,该曲簧挂接结构4为腰形孔;所述座盆1的底面敞口,该座盆1的内腔中设有加强筋5;所述座盆1与所述边板2一体成型,所述支撑条3与所述座盆1一体成型;所述座盆1的内侧面与所述边板2呈圆弧过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昌延锋江森汽车部件系统有限公司;重庆延锋江森汽车部件系统有限公司,未经南昌延锋江森汽车部件系统有限公司;重庆延锋江森汽车部件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5861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