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具有减振作用的燃油管路管夹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26425.X | 申请日: | 2014-05-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97158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7 |
发明(设计)人: | 吴艳鹏;杨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3/10 | 分类号: | F16L3/10;F16L3/227;F16F1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吉海莲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振作 燃油 管路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燃油管路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具有减振作用的燃油管路管夹。
背景技术
目前车用燃油管路大多通过管夹固定在车身上,管体直接装配在管夹的卡槽内。但由于油泵供油油压波动导致的管体振动,经管夹传递至整车,影响整车NVH性能。随之出现的一些减振管夹能有效削弱管体振动对整车的影响,但结构相对复杂,生产成本和装配难度也相对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对现有技术做了改进,通过构建管体与管夹之间的弹性连接的方式,实现削弱管体振动对整车的影响,即有助于降低燃油管路对整车NVH的贡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具有减振作用的燃油管路管夹,包括管夹本体和弹性卡槽模块;
所述管夹本体的左部或右部,包括本体上盖和本体下底,本体上盖和本体下底围成的空间与弹性卡槽模块相配合;
所述弹性卡槽模块包括弹性卡槽模块上盖和弹性卡槽模块下底,弹性卡槽模块上盖和弹性卡槽模块下底围成至少一个管路卡槽;所述管路卡槽与管体相配合。
所述本体上盖的尾端设置有卡爪,本体下底的尾端设置有卡槽,卡爪和卡槽相卡接。
所述本体上盖的下表面设置有固定块,弹性卡槽模块上盖的上表面设置有凹槽结构;所述固定块与凹槽结构相配合。
所述,弹性卡槽模块下底的下表面设置有一个固定凸台,所述本体下底上设置有一个固定通孔;所述固定凸台与固定通孔相配合。
所述固定凸台的端部设置有一圈倒角。
所述倒角的底部周边均匀分布有限位块。
所述限位块与固定凸台底部的距离等于管夹本体下底的厚度。
所述管路卡槽的内表面设置有齿轮状突起。
所述齿轮状突起围成的孔结构与管体相配合。
所述弹性卡槽模块为橡胶材料压模成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带有减振作用的燃油管路管夹结构可以削弱管体振动对整车的影响,结构简单,工艺上容易实现,装配方便且对车身无特殊装配需求。
附图说明
图1和图2为本专利提供的具有减振作用的燃油管路管夹结构示意图;
图3和图4为本专利提供的燃油管路管夹结构的管夹本体示意图;
图5和图6为本专利提供的燃油管路管夹结构的弹性卡槽模块示意图;
图7为现技术普通管夹结构示意图。
符号说明:1-管夹本体2-弹性卡槽模块3-本体上盖4-本体下底5-弹性卡槽模块上盖6-弹性卡槽模块下底7-卡抓8-卡槽9-固定块10-凹槽结构11-固定凸台12-固定通孔13-管体卡槽14-普通管夹15-管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以下实例仅为示例性的,仅能用来解释和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解释为是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限制。
具体地,如图1至图6所示,用于解释和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具有减振作用的燃油管路管夹,包括管夹本体1和弹性卡槽模块2。
管夹本体1的左部或右部,管夹本体与左部或者右部连接的右部或者左部为现技术方案,没有进行技术改进,而且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无关。管夹本体包括本体上盖3和本体下底4,本体上盖3和本体下底4围成的空间与弹性卡槽模块2相配合。本体上盖的尾端设置有卡抓7,本体下底的尾端设置有卡槽8,卡抓和卡槽相卡接。
弹性卡槽模块为橡胶材料压模成型。弹性卡槽模块包括弹性卡槽模块上盖5和弹性卡槽模块下底6,弹性卡槽模块上盖5和弹性卡槽模块下底6围成两个管路卡槽13;管路卡槽13与管体15相配合。所述管路卡槽的内表面设置有齿轮状突起,齿轮状突起围成的孔结构与管体相配合,齿轮状突起有利于提高对燃油管路管体的夹持。
本体上盖的下表面设置有固定块9,弹性卡槽模块上盖的上表面设置有凹槽结构10;固定块9与凹槽结构10相配合,起到限位作用。
弹性卡槽模块下底的下表面设置有一个固定凸台11,固定凸台的端部设置有一圈倒角;倒角的底部周边均匀分布有限位块,在此处倒角的底部是指与弹性卡槽模块接近的部分;限位块与固定凸台底部的距离等于管夹本体下底的厚度,这样固定凸台就能够插入本体下底的通孔。本体下底上设置有一个固定通孔12;固定凸台与固定通孔相配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2642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含三嗪环的磷-氮-硅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汽轮机中压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