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混凝土预制件与钢梁组合平台真空试桩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23300.1 | 申请日: | 2014-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939062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12 |
发明(设计)人: | 王奎华;张鹏;吕述晖;徐礼阁;李振亚;庾焱秋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33/00 | 分类号: | E02D33/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杜军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凝土 预制件 钢梁 组合 平台 真空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工程静力试桩装置,特别是一种混凝土预制件与钢梁组合平台真空试桩装置。
背景技术
桩基静载试验是通过模拟桩的实际工作条件进行试验的方法,常用的有堆载法和锚桩法。堆载法需要根据测试吨位,在荷载平台上装卸大量的钢锭或混凝土预制块,试验成本高,费时费力,特别是大吨位堆载危险程度高。锚桩法需要预先设置锚桩,通过反力架来提供所需反力,锚桩反力架的设置工程量大,效率低,成本也很高,且不可重复使用。此外还有一种通过将密闭空间内抽真空,利用大气压来提供反力的试桩方法。该种方法安全方便、成本低廉,但是由于现有方法所需密闭空间的制作难度大,且难以针对不同吨位的试验灵活调整和重复利用,大多无法进入到实用阶段。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抽真空利用大气压进行桩基静载试验方法中密闭空间制作难度高、实际可操作性低的不足,提供一种混凝土预制件与钢梁组合平台真空试桩装置。
混凝土预制件与钢梁组合平台真空试桩装置,包括混凝土支撑结构和钢梁组合平台,混凝土支撑结构由多个混凝土预制件围合而成,围合而成的中心为矩形;混凝土支撑结构的四个端角均采用整体式混凝土预制件,且混凝土支撑结构对称;混凝土支撑结构的相对两个内侧面上中间位置设置有主梁凹槽,相对的另两个内侧面采用单阶台阶形式,用于放置副梁;
钢梁组合平台包括主梁、副梁、刚性板和密封材料,首先将主梁的两端设置在主梁凹槽内,其次多根副梁均布在混凝土支撑结构中单阶台阶形式的内侧面上,使得多根副梁设置在主梁上方,且单阶台阶的高度大于副梁的高度;然后在副梁正上方放置刚性板,最后通过密封材料密封,使得混凝土支撑结构和钢梁组合平台能够组成一个具有荷载加载支撑功能的刚性密闭空间;密封时,在混凝土支撑结构和钢梁组合平台外开挖密封沟,将密封材料周边放入密封沟并用土回填压实以增强气密性;
所述的主梁的高度比主梁凹槽高度小H,且H大于副梁的高度。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设备简单,操作便捷,测试过程省时省力,安全稳定。密闭空间主要支撑结构通过采用混凝土预制件组合拼装而成,制作容易,并可以根据测试吨位灵活调整混凝土预制件的数量和组合来改变密闭空间受大气压力面积,能够重复利用,适用性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混凝土预制件、副梁和主梁布置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混凝土预制件组装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静载测试仪1、油泵2、真空泵3、真空泵导管4、千斤顶5、基准参照物6、位移传感器7、支座8、主梁9、副梁10、刚性板11、密封材料12、混凝土预制件13、防水帷幕14、试桩15、地基防渗层16、密封沟17、土18、周围地面1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混凝土预制件与钢梁组合平台真空试桩装置,包括混凝土支撑结构和钢梁组合平台,混凝土支撑结构由多个混凝土预制件围合而成,围合而成的中心为矩形;混凝土支撑结构的四个端角均采用整体式混凝土预制件,且混凝土支撑结构对称;混凝土支撑结构的相对两个内侧面上中间位置设置有主梁凹槽13-1,相对的另两个内侧面采用单阶台阶形式,用于放置副梁10;
钢梁组合平台包括主梁9、副梁10、刚性板11和密封材料12,首先将主梁9的两端设置在主梁凹槽13-1内,其次多根副梁10均布在混凝土支撑结构中单阶台阶形式的内侧面上,使得多根副梁10设置在主梁9上方,且单阶台阶的高度大于副梁10的高度;然后在副梁10正上方放置刚性板11,最后通过密封材料12密封,使得混凝土支撑结构和钢梁组合平台能够组成一个具有荷载加载支撑功能的刚性密闭空间;密封时,在混凝土支撑结构和钢梁组合平台外开挖密封沟17,将密封材料12周边放入密封沟17并用土18回填压实以增强气密性;
所述的主梁9的高度比主梁凹槽13-1小H,且H大于副梁10的高度。
本实用新型的静载试验过程具体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2330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