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翼子板加强板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13575.7 | 申请日: | 2014-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3258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7 |
发明(设计)人: | 王丽敏;童秀芹;库才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18 | 分类号: | B62D25/1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3 | 代理人: | 杨雪松 |
地址: | 545007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翼子板 加强 板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翼子板加强板结构。
背景技术
如图4所示,为现有技术中的翼子板加强板结构,现有翼子板加强板是由两块加强板(加强板A和加强板B)通过二保焊焊接而成的焊合件,再用螺栓安装在车身侧板上,翼子板与翼子板加强板之间用减震胶块粘合。此结构存在缺陷主要是:
1)此结构占用的空间较大,受安装面和侧转向灯线束穿线的限制,此结构Z向长度较小,与翼子板的贴合面也较小,对提高翼子板抗凹性的作用有限;
2)由于需要用减震胶块使翼子板加强板和翼子板贴合,对翼子板加强板和翼子板的间距要求很严格,两块加强板通过二保焊焊接难以满足精度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翼子板加强板结构,解决了翼子板本身的初始刚度和抗凹性不足的问题;解决了受空间限制,侧转向灯和线束安装空间不足的问题;解决了受车身工装的限制,无法实现在车身侧板上焊接翼子板加强板的问题;解决了翼子板和翼子板加强板贴合精度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翼子板加强板结构,包括翼子板和翼子板加强板,所述翼子板加强板为双“几”字形的单一加强板,在所述翼子板加强板与所述翼子板的贴合面上设有涂胶槽,所述翼子板加强板通过螺栓安装在车身侧板上。
所述翼子板和翼子板加强板通过涂覆在所述涂胶槽内的减震胶使二者粘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提高了翼子板的初始刚度和抗凹性;
2、成型加工简易,材料利用率高,零件成本显著降低;
3、由于减震胶尺寸易于更改,此结构能够吸收其他零件的公差,可制造性优良;
4、便于侧转向灯的布置位置,增大了线束布置和安装的空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翼子板加强板结构的截面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后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左视图;
图4为现有技术中的翼子板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翼子板;2、翼子板加强板;3、涂胶槽;4、车身侧板;5、加强板A;6、加强板B。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翼子板加强板结构,包括翼子板1和翼子板加强板2,所述翼子板加强板2为双“几”字形的单一加强板,在所述翼子板加强板2与所述翼子板1的贴合面上设有涂胶槽3,所述翼子板加强板2通过螺栓安装在车身侧板4上;所述翼子板1和翼子板加强板2通过涂覆在所述涂胶槽3内的减震胶使二者粘合。
将翼子板加强板设计成双“几”字形的单一加强板,翼子板的初始刚度和抗凹性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加强板的成型加工简易,材料利用率高,零件成本显著降低;在翼子板加强板与翼子板的配合面上布置了条形涂胶槽,这样使减震胶尺寸易于更改,此结构能够吸收其他零件的公差,可制造性好,便于侧转向灯的布置位置,增大了线束布置和安装的空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1357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混合动力车辆用自动变速器的控制装置
- 下一篇:能量吸收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