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驱动桥主减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20200270.2 | 申请日: | 2014-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38476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24 |
发明(设计)人: | 彭南江;吴戈;伍刚;滕洁;成建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57/023 | 分类号: | F16H57/023;F16H57/029;F16H55/17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远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04 | 代理人: | 赵百令;刘大玲 |
地址: | 545007 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驱动 减速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驱动系统技术领域,特别是车辆后桥的主减速器总成。
背景技术
目前,车辆后桥主减速器漏油问题、轴承寿命问题、齿轮噪音问题并称为主减速器的三大问题。
由于车辆后桥主减速器总成的主动伞齿轮与法兰连接部分零部件较多,导致可能的漏油部位也相对较多,因此从设计和装配上系统的防止该部位的漏油便显得十分重要。
请参考图1,图1为现有驱动桥主减速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如图所示,后桥主减速器的渗油部位一般出现在油封1'和主动伞齿轮2'的花键3'处。其中,油封1'处的漏油问题可通过提高油封1'的密封性能解决,但主动伞齿轮2'与法兰总成4'连接部位的漏油问题却一直没有很好的解决措施。
因此,如何提高主动伞齿轮与法兰连接部分的密封性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驱动桥主减速器。该减速器的主动伞齿轮与法兰连接部分具有更高密封性能,可有效杜绝在该部位出现漏油现象。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驱动桥主减速器,包括:
壳体;
主动伞齿轮,安装于所述壳体内部并设有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其杆身通过花键与法兰总成相连接;
所述主动伞齿轮的调整垫片位于所述第一轴承的外圈与壳体之间。
优选地,所述法兰总成与其锁紧螺母之间设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安装于所述法兰总成或锁紧螺母的密封槽。
优选地,所述主动伞齿轮的花键和/或螺纹上设有紧固密封胶层。
优选地,进一步包括隔套,其套装于所述主动伞齿轮的杆身,并位于所述第一轴承与第二轴承之间;
所述隔套硬度为38HRC~45HRC、端面的平面度为0.02~0.04、粗糙度为0.3~0.5。
优选地,所述隔套与第二轴承之间设有隔套垫片;所述隔套垫片的硬度为40HRC~45HRC、表面粗糙度为0.3~0.5。
优选地,所述法兰总成与第二轴承相接触一端的平面度为0.04~0.06,其与法兰总成锁紧螺母接触面的平行度为0.04~0.06。
优选地,所述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的内圈径向倒角半径为0.8mm~1.2mm。
优选地,所述法兰总成与第二轴承接触的一端的端面倒角角度为8°~12°。
优选地,所述主动伞齿轮的调整垫片材料为65Mn弹簧钢,其硬度为40HRC-45HRC。
优选地,所述油封内侧设有挡油盘,外圈设有密封胶层。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驱动桥主减速器,将主动伞齿轮安装距调整垫片的垫放位置由主动伞齿轮与第一轴承内圈之间改进为垫放在第一轴承外圈下面与差速器壳体之间,一方面增大了密封接触面积,另一方面减少了锁紧力向垫片施加的压强,解决了垫片在较大压强作用下容易变形的问题,从而显著提高了密封性能,可有效杜绝从该处开始一路泄漏至花键处的漏油现象。
在一种优选方案中,取消了锁紧螺母下平面垫片的使用,同时在锁紧螺母与法兰总成之间增加密封圈,通过密封圈对该部位进行密封,与通过垫片压紧密封的方式相比,密封圈可提供更加可靠的密封性能,可有效避免该处的漏油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驱动桥主减速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驱动桥主减速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部位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为图2中B部位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中:
油封1' 主动伞齿轮2' 花键3' 法兰总成4'
图2至图4中:
1.壳体 2.主动伞齿轮 3.法兰总成 4-1.第一轴承 4-2.第二轴承5.花键 6.调整垫片 7.隔套 8.隔套垫片 9.锁紧螺母 10.密封圈11.油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2、图3、图4,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驱动桥主减速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A部位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为图2中B部位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驱动桥主减速器,主要由壳体1、主动伞齿轮2、法兰总成3等部件组装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未经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20027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适用于大功率电器的塑封引线框架
- 下一篇:一种转运小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