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电动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48550.6 | 申请日: | 2014-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81239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2 |
发明(设计)人: | 孔晓春;夏顺礼;李文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00 | 分类号: | B60K1/00;B60K1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王立民;吉海莲 |
地址: | 230022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车 动力 总成 悬置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车领域,具体涉及电动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
背景技术
在当前的汽车产业环境下,纯电动车获得了国内外汽车厂商的重视,正在着力开展产业化研发。电动车的动力总成是以电动机和减速器取代传动的燃油发动机和变速箱,体积变得更小。在电动车开发过程中,采用与传统燃油发动机车辆相同的车架是具备成本效益的,但此时由于车架空间不变,电动车动力总成(电机与减速器)与车架纵梁等之间的间隙会很大,换言之,动力总成与车架纵梁的距离很“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是采用传统的三个或者四个橡胶悬置来连接动力总成,那么橡胶悬置的体积很大,悬置两端连接点的跨度很大,成本很高,悬置的刚度也不足,也不能满足NVH和安全的需求。
现有的电动车动力总成悬置主要考虑的是如何节省动力总成机舱内的空间,因此采用吊装式悬置系统,即吊装横梁与悬置连接,然后动力总成再采用安装支架吊装在吊装横梁上,这种悬置系统具有一定的隔振能力,但是隔振效果不是很好。另外,这种吊装悬置系统也并未考虑到电动车动力总成减小后如何满足汽车防碰撞要求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动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从而在采用传动车架制造电动车时,同时满足电动车动力总成的空间布置要求、隔振性能要求和防碰撞要求。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动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包括:左、右纵梁;与所述左、右纵梁刚性连接的横梁;与所述横梁在纵向方向上间隔设置的板状支架,所述板状支架两端通过左、右悬置软垫与所述左、右纵梁连接;动力总成;在纵向方向上,所述动力总成的前部与所述板状支架刚性连接,所述动力总成的后部通过左、右悬置总成吊装在所述横梁上。
优选地,所述动力总成由电动机和减速器组成。
优选地,所述左、右悬置总成与所述横梁为可翻转连接。
优选地,所述横梁为圆管,所述左、右悬置总成是通过卡箍套装在所述横梁上的。
优选地,所述横梁上设置有横向限位装置。
优选地,如上所述的电动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还包括与所述左、右纵梁刚性连接的左、右连接板,所述左、右连接板为钝角V形板,所述左、右悬置软垫分别安装在所述左、右连接板上。
在本实用新型中同时采用了横梁和板状支架的布置形式,并且横梁是与纵梁刚性连接,然后悬置总成再与横梁连接,这样,隔振能力比单纯的吊装悬置要高,并且,横梁、板状支架弥补了动力总成与车架纵梁之间的距离,橡胶悬置体积不必做得很大,并且,板状件的刚度要小于横梁刚度,这样在发生碰撞时,板状件变形从而与悬置软垫、悬置总成共同吸能。
进一步地,左、右悬置总成与横梁形成可翻转连接后,在正常状态下,由于动力总成前部与板状支架刚性连接,因此左、右悬置实际不可翻转因而不会影响隔振性能和扭矩输出要求,但发生碰撞时,板状支架变形后,左、右悬置相对横梁翻转,进而整个动力总成能够围绕横梁翻转,这进一步实现了碰撞载荷的缓冲,并且使得动力总成得到尽可能的保护。
进一步地,采用钝角V形板作为左、右连接板安装左、右悬置软垫,使得动力总成悬置形成了V型布置方式,这种布置的好处在于:悬置软垫部分受压缩,部分受剪切,可以利用橡胶的剪切高弹性,提高悬置系统隔离动力总成振动和限制动力总成位移的能力。
附图说明
接下来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爆炸图,为了清晰,图中对部分部件进行了省略。
上图中标记说明:左纵梁1、右纵梁2、横梁3、板状支架4、左悬置软垫5、右悬置软垫6、电动机7、减速器8、左悬置总成9、右悬置总成10、左连接板11、右连接板12、左U形板13、右U形板14、支架901、悬置软垫902、卡箍903、支架1001、悬置软垫1002、卡箍1003、侧壁111、侧壁112、侧壁121、侧壁122。
具体实施方式
在接下来结合附图进行的描述中,左右方向指的是车辆宽度方向,或称为横向;前后方向指的是车辆长度方向,或称为纵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4855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动微型汽车驱动装置
- 下一篇:密封条及车门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