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变速器和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420015007.6 | 申请日: | 2014-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2040255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7 |
发明(设计)人: | 方伟荣;姜超;刘飞涛;李金明;黄俊杰;刘召磊;贾昊;李亚娟;张瑞;袁海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3/087 | 分类号: | F16H3/087;F16H61/04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李建新;严志军 |
地址: | 201203 中国上海市张***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变速器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变速器;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含有七速前进挡的双离合变速器。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还涉及一种包括前述变速器的汽车。
背景技术
变速器是汽车必要的组成部分。汽车上安装的变速器通常有多个不同的转速/扭矩转换比,通常称为“挡位”或“挡”,以适应不同的行驶速度下对转速扭矩组合的不同要求。起步时需要低转速、高扭矩;而高速行驶时则需要高转速、低扭矩。目前的变速器主要包括手动变速器、自动变速器、半自动变速器、无级变速器和双离合变速器等。
双离合变速器的结构非常类似手动变速器,它也包括带有齿轮和惰轮的动力输入轴和带有不同挡位齿轮的中间轴,并通过换挡拨叉改变挡位。所不同的是,双离合变速器具有两组输入轴和中间轴,两组输入轴通过两个不同的离合器将动力输出到与之匹配的中间轴上。
双离合变速器由于其独特无动力中断的换挡方式,低油耗、高能效、高可靠性等优点,在汽车动力传动系统领域将会逐步的得到广泛应用。由于现在市场上多为六前进挡双离合变速器,其换挡平顺性、油耗等有待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有利于换挡平顺性、降低油耗的变速器。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在于提供一种包括前述变速器的汽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变速器包括连接第一离合器的第一输入轴和连接第二离合器的第二输入轴,其中,所述第二输入轴是中空轴,所述第一输入轴穿过所述第二输入轴,并且一挡主动齿轮、二挡主动齿轮、三挡主动齿轮和倒挡惰轮主动齿轮等低挡位主动齿轮分设在所述第一输入轴和所述第二输入轴上。
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变速器中,所述变速器具有七个前进挡和一个倒挡。
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变速器中,所述变速器的一挡主动齿轮和三挡主动齿轮设置在第一输入轴上,二挡主动齿轮和倒挡惰轮主动齿轮设置在第二输入轴上。
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变速器中,所述二挡主动齿轮和倒挡惰轮主动齿轮是同一个齿轮。
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变速器中,五挡主动齿轮和七挡主动齿轮是同一个齿轮并且也设置在第一输入轴上。
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变速器中,四挡主动齿轮和六挡主动齿轮是同一个齿轮并且也设置在第二输入轴上。
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变速器中,所述变速器还包括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其中,一挡从动齿轮和三挡从动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一输出轴上,二挡从动齿轮和倒挡从动齿轮设置在所述第二输出轴上。
可选地,在如前所述的变速器中,在所述第一输出轴上还设置有七挡从动齿轮和四挡从动齿轮,一挡从动齿轮和三挡从动齿轮之间设置有第一同步器,七挡从动齿轮和四挡从动齿轮之间设置有第二同步器,在所述第二输出轴上还设置有五挡从动齿轮和六挡从动齿轮,倒挡从动齿轮和五挡从动齿轮之间设置有第三同步器,二挡从动齿轮和六挡从动齿轮之间设置有第四同步器,并且,所述第一输出轴上设置有第一主减速主动齿轮,所述第二输出轴上设置有第二主减速主动齿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的汽车的变速器为如前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变速器和汽车换挡平顺性好、油耗降低;通过将高速比、大扭矩的挡位分配在不同的中间轴上,避免了大扭矩挡位在一根输出轴上造成载荷不均的情况。可见,进一步加强前进挡位布置,对于进一步提高双离合器变速器传动效率,增强汽车操控性能,降低油耗具有非常重要的生产价值和社会价值。
附图说明
参照附图,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将更加显然。应当了解,这些附图仅仅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意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图中: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实施方式的变速器的工作原理图;以及
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实施方式的变速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2001500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