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测量TGY培养基中U(VI)和U(IV)含量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597337.5 | 申请日: | 2014-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600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8 |
发明(设计)人: | 陈晓明;刘小玲;罗学刚;阮晨;廖祥兵;王丹;唐运来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1/22 | 分类号: | G01N31/22;G01N21/31;G01N21/78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卿诚;吕玲 |
地址: | 621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测量 tgy 培养基 vi iv 含量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学分析测量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测量TGY培养基中U(VI)和U(IV)含量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核工业的发展,含U放射性废物不断进入环境中,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威胁。地壳表层平均U浓度为3mg/kg。来自铀矿冶、核电站、核武器实验等含铀废水中,U的质量浓度约为5mg/L,远高于国家排放标准(0.05mg/L)。高浓度U由于放射性和化学毒性能影响动物和人体内肾脏和骨骼的正常功能。因此,U污染的环境修复问题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据报道微生物修复U污染比物理化学修复更具有显著优势。
自然环境中,U有III,IV,V,VI四种价态,U(III)、U(V)不稳定,极易歧化,即U(VI)和U(IV)是两种最主要的价态形式。因U的测量易受环境中pH值、有机物、氧化还原条件等的影响,其化学形态在实际环境体系中可互相转化,增加了U价态分析的难度。
目前,U(VI)和U(IV)的测量方法主要为偶氮胂(Ⅲ)分光光度法,其原理是U(VI)和U(IV)在酸性条件下与偶氮胂(Ⅲ)形成1:1络合物,分别在特定波长处测其吸光度。但微生物培养基中由于含有大量碳源、氮源、无机盐等,这些物质易和U发生络合、螯合等作用,对U的测量产生影响。偶氮胂(Ⅲ)分光光度法在U(VI)和U(IV)的测量过程中,忽略了微生物培养基对U的影响及U(IV)的不稳定性,而不能同时准确测量其中U(IV)。因此,为了深入研究微生物对U的氧化还原作用,有必要在微生物培养基中建立一种能同时测量U(VI)和U(IV)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以上技术问题,提高一种可通过将U的多形态分析转为单一形态分析,即运用分光光度法通过氧化差减过程测量体系中U(VI)和总U,通过总U减去U(VI)得出U(IV),可消除培养基中U(IV)不稳定性及微生物培养基对其影响问题的微生物培养基中U(VI)和U(IV)的测量方法。
本发明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测量TGY培养基中U(VI)和U(IV)含量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制作U(VI)的标准曲线;
步骤S2、利用现有技术将U(VI)制备U(IV),优化反应条件为:在6mol/L的HCl介质中,以锌粒为还原剂,在U(VI)初始浓度为10mg/L,锌粒浓度为12g/L,反应时间为180min,制备出与U(VI)等浓度的U(IV);
步骤S3、取等浓度的U(VI)和U(IV)的TGY培养基,采用偶氮胂Ⅲ分光光度法测量其中U(VI)含量;
含U的TGY培养基中U(IV)的含量由两者的差值得出。U(IV)按下式计算:
式中C1—U(VI)起点浓度,(mg/L);C2—U(VI)残留浓度;(mg/L)。
式中C(IV)——U(IV)浓度,(mg/L);C总U——总U浓度,(mg/L);C(VI)——U(VI)浓度,(mg/L)。
步骤S4、选择氧化U(IV)为总铀的浓硝酸用量,分别采取不同用量的浓硝酸对TGY培养基中的U(IV)进行赶酸氧化;浓硝酸用量对U(VI)还原产物U(IV)氧化率的影响,U(IV)的氧化率按下式计算:
式中C(VI)——U(VI)浓度,(mg/L);C总U——总U浓度,(mg/L)。
步骤S5、采用浓硝酸将U(IV)氧化成U(VI),利用偶氮胂Ⅲ显色剂和缓冲液测量U(VI),即总铀含量,含U(VI)和U(IV)体系中利用总U减去U(VI)从而可间接计算出U(IV)的含量。
所述的制作U(VI)的标准曲线的具体步骤为:取1000mg/L的U(VI)2mL,然后用去离子水定容至50mL,配制成40mg/L的U(VI),向8支10mL的比色管中,分别加入40mg/L的0mL、0.2mL、0.4mL、0.6mL、0.8mL、1.0mL、1.5mL、2mL,以及质量百分含量为0.05%的偶氮胂Ⅲ显色剂1mL,并采用缓冲液定容至10mL,充分摇匀,静置30min,于652nm处测量吸光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科技大学,未经西南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59733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