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豆根瘤菌固体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410482217.0 | 申请日: | 2014-09-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950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10 |
发明(设计)人: | 赵念力;谷维;张俐俐;夏善勇;王珣;赵曦;李柱刚;刘琦 | 申请(专利权)人: |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12R1/41 |
代理公司: | 无 | 代理人: | 无 |
地址: | 150086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大豆 根瘤菌 固体 培养基 及其 制备 方法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豆根瘤菌固体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
(二)背景技术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油料和饲料作物,也是黑龙江省种植业的主栽作物,在我国乃至我省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大豆与大豆根瘤菌之间的共生作用,是在长期的进化中相互作用、互相选择的结果,也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结果。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之间的共生结瘤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最终在宿主植物根部形成能够固氮的根瘤。形成根瘤的过程是一个由双方有关基因共同参与、相互对话、识别、协同作用并能随环境条件和细胞内的生理状态变化而调节的复杂过程。影响这一过程的因素很多,总体上可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其中内在因素是大豆根瘤菌和大豆品种的遗传因素,包括大豆根瘤菌和大豆结瘤相关的基因;外在因素主要是生态因素,有土壤条件、肥力水平、土著根瘤菌的数量和类型、其它微生物竞争、根瘤菌的接种方式和时间等。在土壤条件方面研究较多的是土壤类型、pH值。肥力水平主要指氮水平和有机质含量。其中根瘤菌的结瘤基因、脂多糖、胞外多糖、结瘤因子等,以及宿主的共生结瘤基因是影响结瘤共生匹配性的最重要的因素。
早在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微生物学家在固氮菌、磷细菌和硅酸盐细菌的研究上已卓有成效。1972年国际农业组织成立了“有机农业运动国际联盟”(IFOAM),同时还成立了“绿色食品国际协会组织”,到1990年已发展会员300多个,分布在世界上60多个国家。这些国际组织提出了“发展可持续农业”的理论和模式,并认为要生产绿色食品就必须使用生物肥料和有机肥料。据2007年调查,我国接种根瘤菌的面积(130万亩)仅是其种植面积(1.27亿亩)的1%,而其它农业发达国家使用面积达70%,相差甚远。目前,国际上已有70多个国家生产应用生物肥料,国内生物肥料的研究和应用也有近50多年的历史,其间曾出现过三次较大的反复,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是第四次新崛起。近年来根据可持续发展农业理论,提出了“生态农业”的发展规划,大力提倡应用生物肥和有机肥料,从而使我国生物肥料的研究、开发和利用发展迅速。
本发明制备一种大豆根瘤菌固体培养基,充分发挥大豆与根瘤菌的共生固氮作用,对提高大豆产量和品质、减少化肥使用、发展绿色食品大豆生产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豆根瘤菌固体培养基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发明中所涉及的百分比除另有注明之外为质量比,本发明的产品采用这样的方法来制备的: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豆根瘤菌固体培养基制备方法。
本发明采用以下方法实现:
(1)原料预处理:将玉米芯晾干并用粉碎机将其粉碎,粉碎后粉末的粒径为2-4mm;草碳过筛细度100目。
(2)原料的配比:玉米芯粉末、草炭粉与营养液按质量比为1∶1∶3~1∶1∶5进行混配,培养液的成分为葡萄糖含量10~15g/L,酵母粉含量1~5g/L,MgSO4含量0.15~0.25g/L,K2HPO4含量0.6~0.8g/L,CaCl2含量0.05g/L,NaCl含量0.1~0.2g/L,用NaOH溶液调节培养液的pH值为6.0-7.0。
(3)培养基的灭菌:高压湿热灭菌45-60min,得到以玉米芯和草炭为原料和基质的大豆根瘤菌固体培养基。
本发明的特点:本发明以玉米芯和草炭为培养基质和原料,按照适宜大豆根瘤菌产孢的碳源含量和碳氮比添加营养物质葡萄糖和酵母粉,同时补充了大豆根瘤菌产孢所需的无机盐。以农产品废料玉米芯和当地草碳资源作为培养基的载体和原料与传统的大豆菌培养基的生产原料,相比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环境污染。
(四)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更详细的描述:
实施例一: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述。
本发明采用以下方法实现:
(1)原料预处理:将玉米芯晾干并用粉碎机将其粉碎,粉碎后粉末的粒径为2-4mm;草碳过筛细度100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未经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48221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