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固体储氨罐尾气连通控制装置和连通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95627.1 | 申请日: | 2014-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795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03 |
发明(设计)人: | 郝连庆;可洪超;袁庆龙;贾卫胜;郭秀强;李成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省众鑫汽车装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3/28 | 分类号: | F01N3/28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远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04 | 代理人: | 魏晓波 |
地址: | 136100 吉林省***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固体 储氨罐 尾气 连通 控制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尾气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固体储氨罐尾气连通控制装置和连通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空气污染的日益加剧,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污染已成为环保主题。
各种汽车尾气后处理装置应运而生,其中有一种以固体氨为反应单元的后处理装置,这种储氨罐需要通过加热释放氨气,在尾气处理过程中为了保证系统有效稳定的运行需要将固体储氨罐的罐内压力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但是目前的这种后处理装置并不具备压力控制的功能。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固体储氨罐尾气连通控制装置,实现对固体储氨罐内压力的控制,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固体储氨罐尾气连通控制装置,实现对固体储氨罐内压力的控制;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固体储氨罐尾气连通控制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方案:
一种固体储氨罐尾气连通控制装置,包括用于排气的第一管路和与固体储氨罐连通的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二管路连通,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二管路的连通处设置有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包括第一蝶阀、第二蝶阀、第一铰接杆、第二铰接杆、第三铰接杆、第四铰接杆和直线驱动装置,所述第一蝶阀铰接在所述第一管路中,所述第二铰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蝶阀固定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三铰接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一铰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直线驱动装置的驱动轴固定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铰接杆铰接,所述第三铰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铰接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四铰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蝶阀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蝶阀铰接在所述第二管路中。
优选的,上述第一管路与所述第二管路垂直连通。
优选的,上述直线驱动装置为气缸。
优选的,上述的固体储氨罐尾气连通控制装置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直线驱动装置开闭的阀门、设置在所述固体储氨罐上的排氨口管路上电控单元中的压力传感器、第三管路和第四管路,所述第三管路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二管路的连通处连通,所述第三管路的另一端与发动机排气管连通,所述第四管路将所述发动机的空气压缩机产生的压缩空气和所述阀门连通,所述阀门与所述压力传感器连接。
优选的,上述阀门为电磁阀。
优选的,上述第三管路上设置有尾气处理器。
优选的,上述的固体储氨罐尾气连通控制装置还包括将所述氨气储氨罐中的氨气返流到所述尾气处理器上的返流管。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固体储氨罐尾气连通控制方法,采用固体储氨罐尾气连通控制装置,所述固体储氨罐尾气连通控制装置包括用于排气的第一管路和与固体储氨罐连通的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二管路连通,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二管路的连通处设置有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包括第一蝶阀、第二蝶阀、第一铰接杆、第二铰接杆、第三铰接杆、第四铰接杆和直线驱动装置,所述第一蝶阀铰接在所述第一管路中,所述第二铰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蝶阀固定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三铰接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一铰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直线驱动装置的驱动轴固定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铰接杆铰接,所述第三铰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铰接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四铰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蝶阀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蝶阀铰接在所述第二管路中,当所述固体储氨罐中的压力过大时,所述直线驱动装置的驱动轴伸出,推动所述第一铰接杆前伸,同时,所述第二铰接杆前伸,所述第一蝶阀从封闭所述第一管路的状态旋转打开,尾气从所述第一管路排出,同时,所述第三铰接杆前伸,所述第四铰接杆前伸,所述第二蝶阀从打开状态旋转封闭所述第二管路,当所述固体储氨罐中的压力过小时,所述直线驱动装置的驱动轴收缩,拉动所述第一铰接杆后缩,同时,所述第二铰接杆后缩,所述第一蝶阀从打开状态旋转封闭所述第一管路,同时,所述第三铰接杆后缩,所述第四铰接杆后缩,所述第二蝶阀从封闭所述第二管路旋转打开,所述尾气进入所述固体储氨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省众鑫汽车装备有限公司;,未经吉林省众鑫汽车装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9562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