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支承装置及转动复位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410371397.5 | 申请日: | 2014-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438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2-11 |
发明(设计)人: | 坪井贵洋;内藤博克;岩谷真吾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F9/00 | 分类号: | F16F9/00;A47C3/3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岳雪兰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承 装置 转动 复位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支承装置及转动复位装置
背景技术
例如,在能够调整座部的高度位置的椅子中,设有将座部可升降地支承的气体弹簧装置构成的支承装置(例如,参照日本特开2013-50201号公报)。
用于这种支承装置的气体弹簧装置通过杆操作而使气缸机构的活塞及活塞杆滑动来进行椅子的高度调整,并且,能够转动地支承座部。
另外,气体弹簧装置,例如气缸机构的气缸主体相对于椅子的脚部被转动自如地支承,且从气缸主体向轴向突出的活塞杆被固定于脚部。另外,在气体弹簧装置中设有转动复位机构(也称为“自动返回机构”),其在作用于座部的载荷(体重)消失时,使座部复位到基准位置(朝向正面的位置)。
转动复位机构构成为包括:固定于支承筒体内部的导向部件、随着气缸主体的转动而转动的转动部件、仅在轴向能够移动的升降部件、以升降部件的第一倾斜面和转动部件的第二倾斜面在对面状态下抵接的方式对升降部件沿轴向施力的弹簧部件。而且,气体弹簧装置通过以转动部件在就座状态下使座部的朝向在周向转动、在成为离座状态时使升降部件的第一倾斜面和转动部件的第二倾斜面彼此对面的方式绕轴转动,由此使座部复位成为规定朝向的基准位置。
上述转动复位机构构成为,由于转动部件能够转动360°,所以座部的转动位置无论在哪个位置,在作用于座部的载荷(体重)消失时,都能够使座部复位到基准位置(朝向正面的位置)。但是,例如,在会场或教室等各椅子的间隔比较狭小的情况下,有时相互邻接的座部会彼此接触,就座者也会与相邻的就座者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存在如下问题,即在离座时或就座时,座部过度转动而与相邻的就座者接触,产生不融洽的氛围。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所述情况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解决所述技术问题的支承装置及转动复位装置。
为解决所述课题,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支承装置具备:
支承筒体,其承受轴向的载荷;
支承柱,其为插入所述支承筒体,为了支承所述载荷,其一端侧从所述支承筒体的一端向外部突出,另一端侧在轴向上固定于所述支承筒体的另一端,且所述一端设为相对于所述支承筒体能够旋转;
转动复位机构,其为设于所述支承筒体和所述支承柱之间的转动复位机构,利用向所述支承柱的所述一端施加的旋转扭矩的减少,使所述支承柱向复位到所述支承柱相对于所述支承筒体的转动方向上的基准复位;该支承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复位机构具备:
导向部件,其为相对于所述支承筒体以不能够转动的状态固定于所述支承筒体的内部的导向部件,被所述支承柱能够转动地贯通,在轴向的一侧形成有第一倾斜面;
转动部件,其为形成有与所述导向部件的所述第一倾斜面滑接的第二倾斜面的转动部件,与所述支承柱一起转动,且在轴向上能够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支承柱上;
施力部件,其在所述导向部件和所述转动部件接近的轴向上对所述转动部件施力;
限制装置,其限制所述转动部件在轴向的移动范围。
根据本发明,由于设有限制转动部件在轴向的移动范围的限制装置,因此,能够限制进行转动复位动作时的转动部件的转动范围,通过使导向部件的第一倾斜面和转动部件的第二倾斜面的相对的能够转动能范围变得狭小,在例如支承座部的情况下,能够将座部的最大转动角度限制为规定角度以下。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支承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椅子的图;
图2是支承装置的纵剖面图;
图3是用于说明转动复位机构的动作的纵剖面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结构的纵剖面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结构的纵剖面图;
图6是部分表示实施方式4的结构的纵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支承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椅子的图。图2是支承装置的纵剖面图。如图1及图2所示,支承装置(转动复位装置)10具有:气缸机构(支承柱)20、转动复位机构30、支承筒体(外筒)40。
气缸机构20为气体弹簧装置,其具有封入有规定压力的气体的气缸主体22、与在气缸主体22的内部滑动的活塞结合的活塞杆2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未经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7139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图像分析的台灯亮度自适应调节方法
- 下一篇:LED直管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