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面状照明装置以及导光板的制作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69817.6 | 申请日: | 2014-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4549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2 |
发明(设计)人: | 岛冈怜史;川井真二 | 申请(专利权)人: | 美蓓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2F1/13357 | 分类号: | G02F1/13357;G02B6/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舒艳君;王培超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照明 装置 以及 导光板 制作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面状照明装置以及导光板的制作方法,实现面状照明装置的亮度不均的减少。导光板(12)的光学元件(34)通过凸部(361~36n)在光学元件(34)的长边方向上反复排列而形成。通过构成凸部(361~36n)的三维曲面,形成凹陷量以及/或者突出量并不是恒定量的凹凸形状部(36)。从导光板(12)的入光面(12c)射入的光在导光板(12)内部前进的过程中,通过构成光学元件(34)的凹凸形状部(36)而光路被变更,光被扩散。并且,凹凸形状部(36)的凹陷量以及/或者突出量并不是恒定量,由此在导光板(12)内部前进的光的光路被随机变更,所以高效地发挥光的扩散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等的照明单元而使用的面状照明装置和面状照明装置的导光板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近来,作为个人计算机、移动电话等电子装置的显示设备,一般使用液晶显示装置。由于液晶不是自发光型的显示元件,所以例如在透过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对其液晶面板照射光的照明单元是必需的,在利用外部光的半透过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为了能够在暗处使用而也具备辅助的照明单元。作为这样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照明单元,以导光板和配置在导光板的侧方的光源为主要结构要素的面状照明装置因具有容易薄型化这样的优点而被与液晶显示装置组合地广泛使用。另外,伴随着近年来的白色发光二极管(LED)的高性能化,为了实现面状照明装置的进一步小型、薄型化以及低消耗电力化而使用白色LED来作为光源的面状照明装置也变得普遍起来。
参照之后详细叙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状照明装置10的结构(图8),对这样的面状照明装置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
面状照明装置10具有将导光板12和与导光板12的入光面12c对置配置的LED14收纳在壳体框架16的基本结构。由于LED14是点状光源,所以若从LED14射出的光L从入光面12c向导光板12射入,则有时会产生被称为亮度斑、光斑等的亮度不均。因产生该亮度不均,从而损害导光板12的光的出射面12a中的亮度的均匀性。因此,在消除该亮度不均的问题的目的下,以往设计出如下的对策。
例如,举出如下例子:遍布导光板12的光的出射面12a的整体形成褶皱,并且将褶皱的密度形成为在光的出射面12a的LED14的前方的亮度变高的部分稀疏,在光的出射面12a的LED14之间的亮度变低的部分稠密(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作为其它例子,存在如下对策:按照从导光板12的入光面12c向入光面12c的前方(导光板12的发光区域侧)延伸的方式在导光板12的出射面12a侧形成剖面呈V字状的多个槽。在该例子中,剖面呈V字状的多个槽形成为深度从入光面12c侧的端部朝向前方而缓缓变浅(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4503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171253号公报
如专利文献1,在按照考虑与LED14之间的位置关系使褶皱密度不同的方式来在导光板12的光的出射面12a上形成了褶皱的例子中,从LED14向出射面12a射入的光在邻接的LED14间因褶皱的影响而光的散射变大。其结果是,确认出实现暗部的消除从而对亮度不均的消除有效果。然而,在对导光板12使用了热膨胀系数较大的树脂材料的情况、导光板12的尺寸比较大的情况(例如,所谓的平板尺寸的面状照明装置的情况)下,存在伴随着温度变化,在导光板12与LED14之间产生入光面12c的长边方向的位置偏移,不能获得最佳的亮度分布这样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美蓓亚株式会社,未经美蓓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6981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利于减肥的代饮茶及制法
- 下一篇:一种治疗急性腰扭伤的外用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