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组合扁梁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92088.9 | 申请日: | 2014-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00037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18 |
发明(设计)人: | 陈世鸣;谭剑耀;托伊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C3/293 | 分类号: | E04C3/293;E04B1/94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协和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31216 | 代理人: | 叶凤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土木工程结构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组合扁梁。
背景技术
目前,组合梁在建筑结构中应用十分广泛,它充分利用了两种材料(钢材与混凝土) 的优势,使结构获得了较大的刚度及承载力。相比于钢筋混凝土梁,组合梁的施工周期缩短1/2~1/3,施工扰民程度减轻,拥有其不可比拟的优势。
如图1所示,在传统组合梁中,钢梁在下,主要承受拉应力;混凝土在上,主要承受压应力。钢梁和混凝土两者之间剪力的传递通过抗剪连接件——栓钉11来实现,确保了两种材料在受弯状态下协同工作,发挥出极佳的力学性能与经济性能。然而由于在传统组合梁中钢材(主要是指工字型钢梁10构件)与混凝土1上下分层布置,组合梁的高度一般较大,这也导致建筑物高度增大及净层高减小。这一因素对中高层建筑是致命的,首先,建筑高度的增加增加了结构、围护及设备的材料成本,随之产生的人工及工期成本也十分巨大;其次,在建筑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层高的加大往往会导致结构高度超限。
同时,由于钢梁外露,组合梁的抗火性能相比于钢筋混凝土梁逊色不少。为了防止这一隐患,规范规定钢结构部分必须使用防火涂料。
针对组合梁的这些弊端,欧洲学者在上世纪末提出了组合扁梁的概念,组合扁梁的新形式(slimfor、slimdek等)也层出不穷,然而,这些组合扁梁除了在高度方面未到达最优效果外,钢与混凝土之间剪力传递的有效性与可靠性也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的组合扁梁,使组合结构的可靠性、经济性与施工便捷性得到质的改善。
保证组合扁梁高度尽可能小的前提下,开发出可靠性及经济性能更好、施工更为便捷的组合扁梁,本发明的主要思路是结合一般组合梁的受力特点节省一部分钢材,同时利用更为可靠的锯齿形抗剪连接件保证钢与混凝土的协同作用。
在一般组合梁与组合扁梁中钢梁上翼缘受压,本发明设想将所述的上翼缘这一部分钢材由混凝土代替;另外,本发明采用了锯齿形抗剪连接件,在钢梁腹板上延展出锯齿形抗剪连接结构,该锯齿形抗剪连接件的使用也最大限度地利用了钢与混凝土之间的化学胶着力与机械咬合力,如此来保证两种材料件剪力的可靠与有效传递。
基于上述设计思想,本发明需要保护的技术方案表征为:
一种组合扁梁,其特征在于,
包括钢梁,所述钢梁包括钢梁下翼缘2和钢梁腹板3,为由钢梁下翼缘2、钢梁腹板3构成的倒T字形(或倒π形),水平方向的钢梁下翼缘2与竖直方向的钢梁腹板3两者之间由焊缝8连接;所述钢梁腹板3上部带有锯齿形抗剪连接件4,所述锯齿形抗剪连接4为组合扁梁唯一的剪力传递装置。
包括压型钢板5,压制呈凹凸波浪形,所述压型钢板5的凹部直接搁置在钢梁下翼缘2。
包括若干封头板9,用于堵住浇筑水泥混凝土时从凸起入口处流失,因此在靠近钢梁腹板3的两侧,将每个封头板9放置在压型钢板5凸起口径处并与水平放置的钢梁下翼缘2形成封闭的封头。
包括混凝土1,混凝土1浇筑在由钢梁、压型钢板5与封头板9组成的封闭空间内。
包括抗剪钢筋6,抗剪钢筋6布置在锯齿形抗剪连接件之间,每个间隔可布置一根或多根抗剪钢筋。
包括分布钢筋7,所述抗剪钢筋7分布于锯齿形抗剪连接件4之中,其最小长度应不小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的最小值。所述抗剪钢筋通过浇筑的混凝土与钢梁连城一个整体。
所述钢梁形状为倒T型或倒π形,一块下翼缘钢板上可焊接1~2块带锯齿形抗剪连接件的腹板。
所述压型钢板高度超过2/3倍的梁高。
所述倒π形钢梁中两块腹板的间距不应小于1/3倍的腹板高度。
所述锯齿形抗剪连接件上层混凝土板厚度不宜超过钢梁高度的1/3。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 组合扁梁高度大大低于传统组合梁,结构、围护、设备及人工等方面的造价也随之降低。
2) 将工字形改为倒T字形,即首次在组合梁结构中取消了钢梁上翼缘,同时采用了锯齿形抗剪连接,如此大大提高了组合扁梁的经济性。
3) 钢梁内包于混凝土,大大提高了组合结构的抗火性能。
4) 保证了钢与混凝土之间剪力的有效传递,简化了施工工艺,具备极佳的经济性。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组合梁的三维效果图。
图2为本发明中组合扁梁三维效果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9208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向下踩压安装的锁扣式地板
- 下一篇:一种反扣式楼承板及其组合楼板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