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鉴定待测品种是否为中棉所63的方法及其专用引物组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45213.0 | 申请日: | 2014-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048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7 |
发明(设计)人: | 付小琼;叶武威;杨付新;黄殿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Q1/68 | 分类号: | C12Q1/68;C12N15/11 |
代理公司: |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 代理人: | 关畅 |
地址: | 455000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鉴定 品种 是否 63 方法 及其 专用 引物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鉴定待测品种是否为中棉所63的方法及其专用引物组。
背景技术
棉花的杂种优势明显,杂交棉品种已应用多年,增产效果明显,已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应用。目前棉花的杂交制种仍以人工制种为主,不育系制种还没有得到推广,随着用工成本的不断上涨,杂交制种成本越来越高,种子质量越来越差,市场上销售的杂交棉种子做假严重,有F2替代F1,有常规棉替代F1,有母本掺杂等现象,使杂交种在推广中达不到应有的增产效果,影响杂交棉的推广效果。常规的田间鉴定时间长,会影响当年的种子销售,而且在海南加代鉴定时由于受环境影响,鉴定效果也不很理想。
中棉所63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育成的转基因抗虫杂交棉,于2004-2005年参加长江流域国家棉花品种区域试验,35点次汇总结果如下:平均子棉产量3567.30kg/公顷,比对照种(湘杂棉2号F1)增产10.1%;平均皮棉产量1478.55kg/公顷,比对照种增产10.0%,居第1位,增产极显著;霜前皮棉产量1310.40kg/公顷,比对照种增产10.2%。2006年长江流域棉区10个点生产试验结果:子棉、皮棉产量分别为3876.00kg/公顷、1585.50kg/公顷,分别比对照种(湘杂棉8号F1)增产0.4%和增产2.3%。纤维品质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2004--2005年长江流域区域试验35点次棉样汇总(HVICC校准值):上半部平均长度30.0mm,断裂比强度29.1cN/tex,麦克隆值4.8,断裂伸长率7.0%,反射率76.1%,黄度深度8.2,整齐度指数84.2%,纺纱均匀性指数139。
2007年中棉所63通过了国家审定,2012年长江流域累计推广种植55万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鉴定待测品种是否为中棉所63的方法及其专用引物组。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鉴定或辅助鉴定待测棉花是否为中棉所63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以待测棉花的基因组DNA为模板,分别采用CIR62引物对、CS62引物对、NAU1070引物对、NAU1102引物对、NAU1186引物对、NAU2026引物对、NAU2173引物对、NAU2277引物对、NAU2343引物对、NAU1196引物对、NAU1085引物对、NAU1255引物对、NAU1369引物对、NAU1233引物对、NAU1269引物对、NAU2272引物对、NAU1187引物对、NAU1375引物对、CS51引物对、NAU1028引物对、NAU2342引物对、NAU868引物对、HAU1300引物对、NAU6094引物对、DPL0238引物对、NAU1362引物对、NAU859引物对、HAU2786引物对、CGR6410引物对和NAU0478引物对进行PCR扩增,如果PCR扩增产物满足标准1)至标准30)中的28条以上,待测棉花为中棉所63或待测棉花为候选的中棉所6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4521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黄姑鱼越冬养殖方法
- 下一篇:一种米渣蛋白的糖基化改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