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的去除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39920.1 | 申请日: | 2014-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818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25 |
发明(设计)人: | 高冠勇;陈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金胜粮油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1B1/06 | 分类号: | C11B1/06;C11B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6600 山东省临沂市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花生油 中黄 曲霉 毒素 去除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化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的去除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花生主产国之一,产量全世界总产量的40%以上。据统计,我国花生的年产量达1522万吨,已超过大豆(1520万吨),成为我国油料作物之首,总产、单产和出口量均居国际第一位。花生油是我国普通百姓食用和用量最大的食用油,但以花生油为主的食用油的安全性不容乐观。花生油受黄曲霉毒素污染是世界性的难题,是花生油出口和消费所面临的最大和最主要的风险。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属于1类致癌物,是一种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对人和动物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能引起急、慢性中毒,损害肝脏、肾脏、神经组织和造血组织,严重时可导致死亡。花生油中的黄曲霉毒素主要来源于受黄曲霉及其毒素污染的花生。花生一旦受到黄曲霉及其毒素的污染就会造成大面积减产,及加工制品也会受到黄曲霉毒素的污染,给生产国和出口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威胁着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健康,因此,花生及花生油污染黄曲霉毒素已成为制约我国花生油消费安全和产业发展的重大风险隐患。预防花生受黄曲霉毒素污染是控制花生油污染的最好途径。
花生油原料在贮运过程中易受黄曲霉等侵染,加工后未经去毒处理的花生油中往往含有超标的黄曲霉毒素(主要是黄曲霉毒素B1),在加工过程中,高温易产生苯并芘,由于植物油脂含有多个不饱和双键,在贮存加工过程中易发生氧化酸败。黄曲霉毒素和苯并芘超标在花生油污染中最为常见和广泛,黄曲霉毒素是一组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黄曲霉毒素的基本结构为二呋喃环和香豆素,B1是二氢呋喃氧杂萘邻酮的衍生物。即含有一个双呋喃环和一个氧杂萘邻酮(香豆素)。苯并芘是一类具有明显致癌作用的有机化合物。它是由一个苯环和一个芘分子结合而成的多环芳烃类化合物。而油脂的氧化酸败是由于其中的不饱和成分受空气中氧、水分或霉菌的作用发生自动氧化,生成过氧化物进而降解为挥发性醛、酮、羧酸的复杂混合物,并产生难闻的气味。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关注度的提高,黄曲霉毒素污染问题也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日益关注和重视,各国纷纷制定黄曲霉毒素的限量标准,以保护本国食品安全和贸易利益。目前,花生油中苯并芘、黄曲霉毒素的去除方法主要包括大剂量紫外线照射、碱洗解毒以及生物法,但工艺复杂,成本及能耗高,去除效果不稳定,且易引发油脂氧化变质,影响风味等。此外还可采用物理吸附法,然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生产成本,影响得率。
由于生物酶具有良好的专一性且反应条件温和,选用能专一降解AFB1的生物酶,同时结合到油脂精炼工艺中,这样就可以达到既去除毒素又完成精炼的目的,经研究表明,黄曲霉毒素可以通过生物酶降解作用得以去除。在温和的条件下生物酶的解毒不会产生其它有毒的化学物质,也不会损失营养物质。虽然黄曲霉毒素的生物降解研究已经有了很大进展,但是由于酶作用条件苛刻等原因,离实际生产应用还有一定距离。目前,在国内外使用生物学方法降解黄曲霉毒素的应用刚刚起步。应用生物学方法降解黄曲霉毒素的技术关键在于筛选出能产高活性解毒的生物酶,并创造一个有利于酶促反应的微环境。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改进已有花生油生产环节存在技术缺陷,其产品生产工艺独特先进,制造的产品不需添加抗氧化值和充氮保鲜、不含黄曲霉毒素。耐高温性强,保留了营养物质成分不变,口味纯正、香味持久,能够满足人们对原汁原味特级初榨花生油需求。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花生油中黄曲霉毒素的去除方法,包括
A 选料工序:
首先对原料产地进行区分,选择优质花生果每200吨为一批次,在脱壳变米前进行抽样检验,如:水杂、黄曲霉、酸价、过氧化剂、含油量等指标进行化验检测,做好记录;合格后,接收入库。
利用比重式去石机将果中的尘土、土石块、金属、杂质等分离清洗出去;用脱壳机将大型果和小型果按比重等级进行分级脱壳,以减小花生米的损伤,保证损伤率在5%左右,将变好的半成品花生米标包入库。
B花生米分级筛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金胜粮油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山东金胜粮油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3992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干热灭菌器通循环水冷却的装置
- 下一篇:竹木多功能艾火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