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金属切削液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17568.1 | 申请日: | 2014-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817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25 |
发明(设计)人: | 傅士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科星化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M173/02 | 分类号: | C10M173/02;C10M177/00;C10N40/22;C10N30/06;C10N30/12;C10N30/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7 | 代理人: | 刘洪勋 |
地址: | 22668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金属 切削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金属加工领域,特别是一种不含油脂原料的金属切削液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金属加工在成型过程中需按不同的要求进行镗、钻、攻、磨、切削加工等诸多工艺,在这些加工工艺的进行中必须要有润滑冷却介质,俗称“切削液”。对于高难度的切削、攻丝、钻孔、挤压、加工一直采用润滑性特别好的油基材料,如切削油、乳化油等油性产品。此类油性产品消耗大量的油品资源,浓郁的刺鼻气味严重影响操作工的身心健康;产生大量废液,不易沉降,很难处理,废水处理费用高;细菌繁殖快,使用周期短,为了控制它的变质往往必须添加一些杀菌防腐剂,这些杀菌防腐剂多少又会对操作工身体和周围环境污染造成危害。
因此,如何研制一种替代油基材料金属加工切削液,以克服现有切削液产品存在的不足,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金属切削液及其制备方法,该切削液中不含油脂原料,能满足金属材料加工中的润滑要求,同时又有切削加工屑沉降速度快,对各种金属材料有防腐防锈作用,不添加任何杀菌防腐剂,油水分离性能极强。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一种金属切削液,按重量份包括以下组分:防锈剂35-45份,高分子聚醚润滑添加剂10-20份,改进型硫基极压剂2-8份,酰胺15-25份,沉降剂1-3份,水15-22份。
优选地,上述金属切削液按重量份包括以下组分:防锈剂40份,高分子聚醚润滑添加剂15份,改进型硫基极压剂5份,酰胺20份,沉降剂2份,水18份。
优选地,所述高分子聚醚润滑添加剂为反向EO/PO嵌段共聚物。
优选地,所述防锈剂为高性能硼酸酯。
优选地,所述高性能硼酸酯为三乙醇胺硼酸酯。
优选地,所述酰胺为脂肪酸二乙醇酰胺。
一种上述金属切削液的制备方法,按如下步骤进行:先将改进型硫基极压剂与酰胺混合后升温至80℃-96℃预热20-30分钟,然后加入防锈剂、高分子聚醚润滑添加剂、沉降剂和水混合均匀,最后过滤及得金属切削液成品。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金属切削液及制备方法,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润滑性、极压性能优异,金属屑沉降快、油水分离速度快;
(2)对各种金属防锈防腐性好;
(3)长期使用后金属切削液仍能保持清澈透明,不发臭、不霉变。延长切削液使用寿命数倍,减少废切削液的排放,降低污染,极好地保护环境并节约了成本。
(4)制备工艺快捷高效,节省了生产工序和成本。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向反应釜中加入改进型硫基极压剂2份与脂肪酸二乙醇酰胺25份,混合后升温至80℃预热20分钟,然后加入三乙醇胺硼酸酯35份、反向EO/PO嵌段共聚物20份、沉降剂1份和水22份混合均匀,最后过滤及得金属切削液成品。采用GB-T3142-1982润滑剂承载能力测定法(四球法)测定金属切削液的最大无卡咬负荷值PBB为82kg、烧结负荷值PD为124kg。金属切削液在使用过程中金属未有生锈现象,持续使用一年后金属切削液仍清澈透明、未发生霉变,仍可继续使用。
其中改进型硫基极压剂由沈阳广达化工有限公司购得(下同);
反向EO/PO嵌段共聚物由巴斯夫股份公司购得(下同);
上述“份”均为重量份(其他实施例相同)。
实施例2
向反应釜中加入改进型硫基极压剂8份与脂肪酸二乙醇酰胺15份,混合后升温至96℃预热30分钟,然后加入三乙醇胺硼酸酯45份、反向EO/PO嵌段共聚物10份、沉降剂3份和水15份混合均匀,最后过滤及得金属切削液成品。采用GB-T3142-1982润滑剂承载能力测定法(四球法)测定金属切削液的最大无卡咬负荷值PBB为83kg、烧结负荷值PD为122kg。金属切削液在使用过程中金属未有生锈现象,持续使用一年后金属切削液仍清澈透明、未发生霉变,仍可继续使用。
实施例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科星化工有限公司,未经南通科星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1756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