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摩托车用轮胎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16772.1 | 申请日: | 2014-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9746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0 |
发明(设计)人: | 松并俊行;吉田有美子 | 申请(专利权)人: |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C11/03 | 分类号: | B60C11/03;B60C11/1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27 | 代理人: | 李洋,舒艳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摩托车 轮胎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均衡地提高了耐磨损性以及乘坐舒适性的摩托车用轮胎。
背景技术
已知在胎面部具备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的多个倾斜沟的摩托车用轮胎。另外,还已知具备如下胎面部的摩托车用轮胎:为了提高胎面部的耐磨损性能,通过减小倾斜沟的沟宽、沟长而使得该胎面部具有大的陆地比。
然而,对于上述这种摩托车用轮胎而言,存在如下问题:由于存在具有大的纵向弹性等的倾向,因此导致乘坐舒适性变差。下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与此相关的技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29721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那样的实际情形而提出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摩托车用轮胎,以改善胎面部的主倾斜沟、副倾斜沟的形状为基本,均衡地提高了耐磨损性以及乘坐舒适性。
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是一种具有指定了旋转方向的胎面部的摩托车用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胎面部包括:中央区域,该中央区域是以轮胎赤道为中心的胎面展开宽度的1/3的区域;一对中间区域,这一对中间区域是从所述中央区域的两个外缘分别朝轮胎轴向两外侧扩展胎面展开宽度的1/6的区域;以及一对胎肩区域,这一对胎肩区域是所述中间区域与胎面端之间的区域,在所述胎面部设置有:多条主倾斜沟,这些主倾斜沟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且从所述中央区域延伸到所述胎肩区域;以及多条副倾斜沟,这些副倾斜沟配置于所述主倾斜沟之间且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并且从所述中间区域朝轮胎轴向外侧延伸到所述胎肩区域,所述主倾斜沟以及所述副倾斜沟分别具有沟宽朝所述旋转方向上的先着地侧逐渐减小的渐减端部,在所述主倾斜沟、以及配置成与该主倾斜沟的所述渐减端部最接近的所述副倾斜沟的一对沟中,以最短距离将所述主倾斜沟的所述渐减端部的所述旋转方向上的后着地侧的一端、与所述副倾斜沟的所述渐减端部的所述旋转方向上的先着地侧的一端连结起来的直线相对于轮胎周向所成的角度为85°~90°。
另外,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摩托车用轮胎的基础上,对于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而言,所述主倾斜沟延伸到所述胎面端的外侧。
另外,在技术方案1或2所记载的摩托车用轮胎的基础上,对于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而言,所述中央区域的陆地比Rc、所述中间区域的陆地比Rm以及所述胎肩区域的陆地比Rs满足以下式,
Rs>Rm>Rc。
另外,在技术方案1至3中任一方案所记载的摩托车用轮胎的基础上,对于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而言,所述中央区域、所述中间区域以及所述胎肩区域的陆地比分别为0.8~0.9。
另外,在技术方案1至4中任一方案所记载的摩托车用轮胎的基础上,对于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发明而言,所述主倾斜沟的所述渐减端部的沟长大于所述主倾斜沟的所述渐减端部的最大沟宽,所述副倾斜沟的所述渐减端部的沟长大于所述副倾斜沟的所述渐减端部的最大沟宽。
另外,在技术方案1至5中任一方案所记载的摩托车用轮胎的基础上,对于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发明而言,所述主倾斜沟包括:第一主倾斜沟,该第一主倾斜沟从设置于轮胎赤道附近的所述渐减端部朝第一胎面端侧延伸;以及第二主倾斜沟,该第二主倾斜沟从设置于轮胎赤道附近的所述渐减端部朝第二胎面端侧延伸,所述摩托车用轮胎还设置有一条中央纵沟,该中央纵沟在所述第一主倾斜沟的所述渐减端部与所述第二主倾斜沟的所述渐减端部之间沿轮胎周向连续延伸。
另外,在技术方案1至6中任一方案所记载的摩托车用轮胎的基础上,对于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发明而言,对于所述胎面部的胎面花纹而言,通过使从所述胎面部的轮胎赤道到轮胎轴向上的一侧的胎面花纹沿轮胎周向移动而相对于轮胎赤道线对称。
对于本发明的摩托车用轮胎而言,在胎面部设置有:多条主倾斜沟,这些主倾斜沟从中央区域延伸到胎肩区域;以及多条副倾斜沟,这些副倾斜沟配置于主倾斜沟之间、且从中间区域朝轮胎轴向外侧延伸到胎肩区域。主倾斜沟使胎面部的刚性在广阔的范围上缓和,从而乘坐舒适性得以提高。另外,副倾斜沟既确保了中央区域的刚性又使得中间区域的刚性进一步提高。因此,耐磨损性能以及乘坐舒适性得以提高。
主倾斜沟以及副倾斜沟分别具有沟宽朝旋转方向上的先着地侧逐渐减小的渐减端部。这种渐减端部减小了沟的先着地侧的端部处的轮胎周向上的刚性梯度差。因此,各倾斜沟使与路面接触时的冲击缓和,从而乘坐舒适性得以进一步提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未经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1677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