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IGBT芯片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101546.6 | 申请日: | 2014-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3447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9 |
发明(设计)人: | 李立;吴郁;刘钺杨;刘江;王耀华;金锐;高文玉;于坤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9/739 | 分类号: | H01L29/739;H01L29/06;H01L21/331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博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1 | 代理人: | 徐国文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晶硅栅 工艺流程 多晶硅 光刻版 微电子技术领域 半导体器件 传统工艺 低压化学 动态特性 工艺步骤 工艺成本 器件制造 套刻误差 元胞结构 制造工艺 栅氧化 次光 淀积 沟道 光刻 刻蚀 元胞 离子 制造 掺杂 节约 制作 | ||
本发明涉及微电子技术领域中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工艺技术,具体涉及一种IGBT芯片及其制造方法。本发明在离子注入形成N+和P+区的同时对多晶硅栅进行掺杂,避免了传统工艺制作多晶硅栅的繁琐工艺流程,同时可以减少一道光刻版。元胞结构中采用Spacer结构,可以避免套刻误差,确保元胞沟道的一致性,改善器件的动态特性,同时可以再省一道光刻版。本发明的工艺流程为:栅氧化→低压化学气相淀积→多晶硅注入→多晶硅光刻→多晶硅刻蚀→P阱区注入→N+注入→P+注入。从多晶硅栅的形成到P+区形成的工艺流程中,至少减少了两次光刻,大大减少了工艺步骤,节约了器件制造的工艺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电子技术领域中的半导体器件的制造工艺技术,具体涉及一种IGBT芯片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是一种发展十分迅速的功率半导体器件。IGBT综合MOS和BJT的优点于一身,它既具有MOS输入阻抗高、控制功率小、驱动电路简单、开关速度快、开关损耗小的优点,又具有BJT电流密度大、饱和压降低、电流处理能力强的优点。
从IGBT的结构来看,IGBT内部的PNP管和NPN管组成了一个寄生的晶闸管结构,寄生晶闸管的开通将会导致IGBT的栅极失去控制能力,即IGBT发生闩锁。在进行IGBT器件设计时,应当优化设计避免IGBT发生闩锁。
完整的IGBT芯片结构由元胞区、终端区、焊盘区构成。IGBT元胞尺寸缩小和电流密度提高受到光刻次数和光刻套准的限制,所以,优化IGBT的制造工艺,减少光刻次数及光刻板的数量,对节省IGBT制造成本、提高IGBT制造成品率有很大作用。
IGBT寄生晶闸管闩锁通常发生在电流密度大、芯片温度高时。IGBT发生寄生晶闸管闩锁失效后,集电极电流会急剧增加,栅极失去控制能力,电子流不再通过沟道流通,而是通过P-阱区流入N-耐压区,从N+源区注入的载流子能够减小IGBT的输出电阻,从而可能会出现IGBT在闩锁后电流增大而电压减小的类似负阻现象产生。为了抑制闩锁效应,本申请采用深P阱注入、沟槽发射极接触、同时在背面添加N型缓冲层的方法来抑制寄生晶闸管闩锁失效。
传统的IGBT工艺流程中,从多晶硅栅的形成到P+区的形成通常需要栅氧化→LPCVD(低压化学气相淀积)→多晶硅注入→多晶硅光刻→多晶硅刻蚀→P-well光刻→P-well注入→N+光刻→N+注入→P+光刻→P+注入十一步工艺步骤。通过对多晶硅栅进行掺杂可以减小多晶硅栅的电阻,调整多晶硅的功函数,优化器件的阈值电压。传统工艺制作多晶硅栅的流程繁琐。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IGBT芯片及其制造方法,本发明中在离子注入形成N+和P+区的同时对多晶硅栅进行掺杂,避免了传统工艺制作多晶硅栅的繁琐工艺流程,同时可以减少一道光刻版。元胞结构中采用Spacer结构,可以避免套刻误差,确保元胞沟道的一致性,改善器件的动态特性,同时可以再省一道光刻版。
本发明的目的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一种IGBT芯片,所述IGBT芯片包括元胞区a、终端区b和焊盘区c;焊盘区c位于元胞区a中心、终端区b位于元胞区a周围,包围元胞区a;所述元胞区a、终端区b和焊盘区c均包括N型衬底10、设置在N型衬底10表面并行排列的场氧化层11和栅氧化层21、在场氧化层11和栅氧化层21的表面覆盖有多晶硅层22、在所述多晶硅层22的表面覆盖有层间介质ILD61;
层间介质ILD61的材料为硼磷硅玻璃BPSG,直接淀积在多晶硅层22的表面;
其改进之处在于,在层间介质ILD61的表面覆盖有金属电极81;所述金属电极81包括沟槽形状的沟槽发射极;金属电极81上覆盖有钝化层9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未经国家电网公司;国网智能电网研究院;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10154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加工和检测合成石英玻璃衬底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晶闸管芯片的结终端结构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