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重二氧化碳响应性嵌段共聚物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83136.3 | 申请日: | 2014-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369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23 |
发明(设计)人: | 袁伟忠;沈天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F293/00 | 分类号: | C08F293/00;C08F212/14;C08F220/34;C08F8/30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张磊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重 二氧化碳 响应 性嵌段 共聚物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材料和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重二氧化碳响应性嵌段共聚物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刺激响应性聚合物是一类可以对温度、pH、光等外部刺激做出响应,并产生相应物理结构以及化学性质变化甚至突变的高分子材料,也被称作智能材料,吸引了人们广泛的兴趣。与pH响应性的高分子材料相比,具有二氧化碳响应性的材料更具潜力,因为此类聚合物的响应性可以通过二氧化碳气体的通入与排出得到体现,而非酸碱的滴加,气体的通入在操作上更加简便,具有很强的工业化潜力。
聚甲基丙烯酸-N,N-二甲氨基乙酯是一种较常见的具有温度和pH双重响应性的高分子材料,近来的表明聚甲基丙烯酸-N,N-二甲氨基乙酯还具有二氧化碳响应性。赵越等(Han, D.; Tong, X.; Boissiere, O.; Zhao, Y. Macro Lett., 2012, 1, 57-61.)研究了以聚甲基丙烯酸-N,N-二甲氨基乙酯为二氧化碳响应性结构的胶束与凝胶形态对二氧化碳与惰性气体氩气的刺激响应性,研究表明二氧化碳的通入可以极大地影响聚甲基丙烯酸-N,N-二甲氨基乙酯的LCST温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重二氧化碳响应性材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合成具有双重二氧化碳响应性的两亲性嵌段共聚物。本发明利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聚合法依次引发对氯甲基苯乙烯和甲基丙烯酸-N,N-二甲氨基乙酯单体的聚合反应,随后聚对氯甲基苯乙烯嵌段上的氯基团进行叠氮化,再与二氧化碳响应性单元进行点击反应,制得具有双重二氧化碳响应性的嵌段共聚物。
本发明提出的具有双重二氧化碳响应性嵌段共聚物的制备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将RAFT链转移剂与对氯甲基苯乙烯溶于溶剂中,利用三次冷冻-抽真空循环的方法脱气,在氩气气氛保护下25-100℃反应3-48小时;随后加入甲基丙烯酸-N,N-二甲氨基乙酯,在25-100℃反应3-48小时进行聚合;反应结束后在沉淀剂中沉淀,干燥后得到具有单一二氧化碳响应性的嵌段共聚物;对氯甲基苯乙烯与甲基丙烯酸-N,N-二甲氨基乙酯的摩尔比为1:1-1:4;
(2)对步骤(1)得到的单一二氧化碳响应性的嵌段共聚物大分子侧链的氯官能团进行叠氮化,随后与具有二氧化碳响应性的小分子一同溶于溶剂中,在催化剂作用下,体系在氩气或氮气保护下反应,反应温度为20~100℃,反应时间为1~48小时;除去催化剂后,利用沉淀剂除去过量的小分子,真空干燥后得到具有双重二氧化碳响应性的嵌段共聚物。
本发明中,步骤(1)所述RAFT链转移剂为氰甲基甲基(苯基)氨基二硫代甲酸酯、4-氰基-4-(苯基硫代甲酰硫基)戊酸、4-氰基-4-[(十二烷基硫烷基硫羰基)硫烷基]戊酸或2-(十二烷基三硫代碳酸酯基)-2-甲基丙酸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中,步骤(1)所述引发剂为二甲基亚砜、氯仿、N,N-二甲基甲酰胺或乙腈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中,步骤(1)所述沉淀剂为正己烷、乙醚或甲醇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中,步骤(2)所述具有二氧化碳响应性的小分子为炔丙醇、炔丙基溴、N’-炔丁基-N,N-二乙基乙脒或N’-炔丙基-N,N-二甲基乙脒的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中,步骤(2)所述溶剂为二甲基亚砜、氯仿、N,N-二甲基甲酰胺或N,N-二甲基乙酰胺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中,步骤(2)所述催化剂为氯化亚铜/联吡啶、溴化亚铜/联吡啶、氯化亚铜/五甲基二乙烯三胺、溴化亚铜/五甲基二乙烯三胺、氯化亚铜/六甲基三亚乙基四胺或溴化亚铜/六甲基三亚乙基四胺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中,步骤(2)所述沉淀剂为正己烷、乙醚或甲醇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在药物控制释放载体、生物纳米器件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本发明所述合成方法简单易行,原料均可工业化生产,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制备的具有双重二氧化碳响应性嵌段共聚物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单一二氧化碳响应性的嵌段共聚物大分子侧链的氯官能团进行叠氮化前后的红外谱图;(a)叠氮化前;(b)叠氮化后。
图3为点击化学反应前后产物的核磁谱图,(a)点击反应以前;(b)点击化学反应后的终产物。
图4为临界聚集浓度测定曲线。
图5为囊泡的TEM照片。
图6为二氧化碳/氩气循环刺激下囊泡粒径的变化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8313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