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共轭流体微型泵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73748.4 | 申请日: | 2014-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640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8 |
发明(设计)人: | 王海波;张如照;邹海龙;金俊完;横田真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81B1/00 | 分类号: | B81B1/00;H01L23/46 |
代理公司: | 成都博通专利事务所 51208 | 代理人: | 陈树明 |
地址: | 61003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共轭 流体 微型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流体泵,尤其涉及一种电共轭流体微型泵。
背景技术
电共轭流体是一种特殊的具有良好电流体动力学特性的机能性绝缘流体,当浸入其中的金属电极被施加数百伏特以上的直流电压时,电极间流体将产生定向流动而形成射流,且射流强度随着输入电压的提高显著增强,这种现象被称为电共轭效应。
电共轭流体泵是利用电共轭效应制作的能够输出一定压力和流量的流体的流体机械。电共轭流体泵作为新型泵,具备无需机械运动机构,能量可直接转换,功率密度大,结构紧凑,体积小,无运行噪音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电子器件的流体冷却装置中,如可应用于计算机液体冷却系统中。
电极单元(电极对)是产生电共轭效应的核心器件之一,主要有两种:一是平面电极对(阵列),其结构简单,运用微机电系统制造技术易于制作,但电极的高度不足及密封困难,导致流体泵功率密度较低。二是三棱柱电极—缝隙电极对(阵列),其高度大于数百微米保证了泵良好的密封能力和性能。因此,三棱柱电极—缝隙电极对是目前电共轭流体泵电极单元的最佳选择。
已有的基于三棱柱电极—缝隙电极对的电共轭流体泵的组成是:下壳体中的三棱柱电极—缝隙电极对(阵列),下壳体通过上盖板及密封圈实现密封,三棱柱电极—缝隙电极对(阵列)与下壳体外的电源电连接。下壳体中的电共轭流体在三棱柱电极、缝隙电极的电共轭效应下从缝隙电极的缝隙处加速流入下一个三棱柱电极—缝隙电极对,然后被逐级加速,最后从出液口向外射出。其核心部件(电极)的尺寸较大,装配时,需要分别将三棱柱电极(阵列)与缝隙电极(阵列)在下壳体中准确定位,受结构设计,电极(阵列)加工工艺,装配误差等因素的影响,该流体泵中三棱柱电极、缝隙电极间的配合精度难以达到设计要求,流体泵输出性能不甚理想;电共轭流体除了从缝隙电极的缝隙处加速流入下一个三棱柱电极—缝隙电极对外,还有电共轭流体会从缝隙电极与下壳体的间隙处不规则流动,也降低了射流效率;采用螺栓联接上盖板和下壳体,致使流体泵的外部轮廓尺寸过大,降低了其功率密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共轭流体微型泵,其三棱柱电极、条状缝隙电极间的配合精度高,条状缝隙电极与流道槽间的密封性好,射流效率高;且其结构紧凑、合理,体积小,功率密度大。
本发明实现其发明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共轭流体微型泵,包括上盖板、下壳体、入液短管和出液短管,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下壳体的底部设置有基板,在硅质的基板上通过紫外光刻技术形成有:胶质的高度为300-500um的流道槽,流道槽内依次排列有多个镍质的电极对,电极对的高度与流道槽的高度相同,每一电极对由三棱柱电极和条状缝隙电极组成,三棱柱电极的尖端与条状缝隙电极的缝隙相对,条状缝隙电极的两侧与流道槽壁紧密连接;
基板上还通过紫外光刻技术形成有:三棱柱电极导电带和条状缝隙电极导电带,所有的三棱柱电极均与三棱柱电极导电带电连接,所有的条状缝隙电极均与条状缝隙电极导电带电连接,三棱柱电极导电带和条状缝隙电极导电带的引出端均伸出流道槽并分别与正极引出线和负极引出线焊接;
基板的上表面粘结硅胶密封板,硅胶密封板上覆盖上盖板,上盖板下表面的侧缘与下壳体的侧壁顶面粘结;入液短管和出液短管固定在上盖板上,并通过上盖板、硅胶密封板的相应通孔分别与流道槽的进液端和出液端相通;正极引出线和负极引出线穿出上盖板。
上述的下壳体的底部与基板之间还设有硅胶缓冲层。
硅胶缓冲层能减少基板上的电极、导电带等微米级的器件在装配时受到的冲击,提高制备的成品率,降低制备成本。
上述的条状缝隙电极的具体结构是:两个横截面呈“L”形的电极的长边的端部相对,且两个电极相对的端部间留有缝隙。
“L”形的电极较之“I”形的电极,与基板的结合更牢固,可进一步提高制备的成品率和其使用寿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一、三棱柱电极、条状缝隙电极、流道槽通过紫外光刻加工技术形成一体化的结构,使三棱柱电极和条状缝隙电极的对中精度高,射流性能好,条状缝隙电极的两侧与流道槽壁为一体化的紧密连接结构、密封性好,避免了电共轭流体在不同电极对间的不规则流动,也提高了射流效率;
二、三棱柱电极、条状缝隙电极、流道槽、导电带通过紫外光刻加工技术形成一体化的结构,使其结构更紧凑、合理,体积小,功率密度大;上盖板与下壳体之间的粘接装配方式,进一步使其外部轮廓尺寸小,功率密度大。使得电共轭流体泵的微型化得以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7374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微电机结构的制造方法
- 下一篇:设置指纹锁的钱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