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座椅的倾斜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380062000.8 | 申请日: | 2013-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376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12 |
发明(设计)人: | 蒋升勋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现代岱摩斯 |
主分类号: | B60N2/22 | 分类号: | B60N2/22;B60N2/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冠和权律师事务所 11399 | 代理人: | 朱健 |
地址: | 韩国忠清***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座椅 倾斜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座椅的倾斜装置(reclining device for vehicle seat),更为详细地讲,涉及一种技术,其为相对于弹性座垫(seat cushion)将椅背(seat back)向车辆前后方向旋转的倾斜(reclining)装置的原理(mechanism)。
背景技术
车辆座椅由乘坐者坐的弹性座垫和椅背构成,所述椅背以向上侧突出地方式连接在所述弹性座垫后方并支撑乘坐者的后方,相对于所述弹性座垫,所述椅背能够调节向前后方向旋转的角度,从而乘坐者能够选择更加舒适的姿势,同时增加便利性,如上所述的能够调节椅背向前后方向旋转的角度的装置即为座椅的倾斜装置。
所述倾斜装置有电动式及手动式,最近电动式使用较多,电动式构成原理如下:通过由电动机(motor)提供的动力驱动倾斜装置,使椅背自动地旋转。
如上所述的倾斜装置构成为通过使用多个齿轮类来实现倾斜功能,因此存在以下根本的技术上的问题:尽可能的使用较少的部件,同时重量要轻。
所述倾斜装置构成为在椅背的最大旋转范围内进行操作,因此椅背以某种程度的角度向前方或后方旋转,则需要使椅背无法再进行旋转的限位器(stopper)功能,现有技术中,为了实现如上所述的限位器功能,在倾斜装置附加其他的部件,从而存在增加部件数量且重量变重的趋势。
作为所述发明的背景技术,说明的事项仅仅是为了增进对于本发明背景的理解,不能够认定为属于本技术领域内具备一般知识的人已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座椅的倾斜装置,其可以通过使用更少的部件简单地实现限位器功能,从而可以减轻重量、降低成本,所述限位器功能将椅背的向前后方向旋转的角度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为了达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车辆座椅的倾斜装置包括:
底板(base plate),其固定在弹性座垫侧,并且一体地具备结合槽部;
齿轮板(gear plate),其插入至所述结合槽部而固定,并且具备外接齿轮;
移动法兰(mobile flange),其以可向椅背侧传递旋转力的方式连接,并且具备内接齿轮,从而移动法兰离心地啮合于所述齿轮板的外接齿轮,所述内接齿轮比所述齿轮板的外接齿轮多一个齿;
动力传递模块(module),其设置于所述齿轮板的中心部,接收从外部提供的旋转力,使所述移动法兰相对于所述齿轮板离心地旋转,并且防止向其相反的方向传递动力,
并且,在所述移动法兰和所述底板之间具备限位器装置,所述限位器装置对相对于所述底板的移动法兰的旋转范围进行限制。
本发明可以通过使用更少的部件简单地实现将椅背的向前后方向旋转的角度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限位器功能,从而可以减轻重量、降低成本。
此外,使用现有的限位器时,在限位器强度弱或者背框(back frame)强度弱的情况下,限位器弯曲的同时产生噪音,并且在末端部分操作感变差。为了防止所述噪音及使用者不满,在部分高级车辆上追加适用限位开关(l imit switch),但是在本发明中不需要所述追加的部件就可以提供充分强度的限位器。
此外,本发明中,与背框的强度无关地,因为是卡在限位器孔的结构,所以限位器的长度短,强度高,从而无需顾虑会产生如上所述的变形及噪音。
此外,现有限位器在框架(frame)设计上改变背框旋转角度时,必须制作新的限位器及下支架(lower bracket),但是在本发明中存在以下优点:仅修正限位器冲孔(hole piercing)模具就能够轻易地改变限位器操作区间。
此外,现有技术中的结构为:为了限位器操作区间,在下支架将法兰部分区间切开,从而强度变弱,但是在本发明中提供一种使法兰维持原状,从而强度高的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座椅的倾斜装置的结构图。
图2是图1的部件结合的状态图。
图3是表示图1的移动法兰的详细图。
图4是表示图2的相反方向的图。
具体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现代岱摩斯,未经(株)现代岱摩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6200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