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聚合树脂组合物及包含其的光聚合树脂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40732.7 | 申请日: | 2013-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07985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3-22 |
发明(设计)人: | 孙智熙;金章淳;李在官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LG化学 |
主分类号: | C08F20/10 | 分类号: | C08F20/10;C08K5/23;C08L3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332 | 代理人: | 吕琳,刘明海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合 树脂 组合 包含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聚合树脂组合物及包含该光聚合树脂组合物的光聚合树脂,更详细地,涉及一种在规定成分的单体中含有能够吸收限定了半衰期温度的紫外线的热引发剂的光聚合树脂组合物。
背景技术
现有的热固性树脂组合物使用有机溶剂,但所使用的有机溶剂会在固化过程中挥发,而存在环境方面的问题,且相比紫外线固化方式,具有固化工序长、适用自动工序复杂的问题。因此,当前趋于不断努力研发一种用于改善现所使用的热固性树脂组合物所具有的问题的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
但是,韩国公开专利公报第10-2006-0020098号的紫外线固化型树脂组合物虽然包含紫外线固化性树脂、引发剂、紫外线反应型丙烯或乙烯单体及无机粉末,但由于将光引发剂和热引发剂的混合物作为引发剂使用,因而在吸收光能的同时发生反应,因此,在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组合物的光聚合方面,仍存在很难调节反应速度及分子量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光聚合树脂组合物,其在进行光聚合时,不会因单体的反应性产生过多的反应热,并能调节反应速度及分子量。
并且,一般来说,多使用链转移剂的情况下,分子量会降低,因此,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由既能少用链转移剂还能增大分子量的光聚合树脂组合物聚合而成的光聚合树脂。
技术方案
为了达成上述一目的,本发明的光聚合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包含(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含交联性官能团的单体及10小时半衰期的温度为70℃以下、且能吸收紫外线的热引发剂。
并且,为了达成上述另一目的,本发明的光聚合树脂,其特征在于,由(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含交联性官能团的单体及10小时半衰期的温度为70℃以下、且能吸收紫外线的热引发剂聚合而成。
有益效果
本发明在光聚合树脂组合物中包含能够吸收紫外线的半衰期温度低的热引发剂,从而能够反应缓慢(mild),且由于上述热引发剂,在光聚合树脂组合物聚合时也能使反应热维持的较低。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详细说明的以下实施例会让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以及实现这些优点和特征的方法更加明确。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下要公开的实施例,能够以相互不同的实施方式体现,本实施例只用于使本发明的公开内容更加完整,有助于给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完整地告知发明的范畴,本发明根据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的范畴进行定义。说明书全文中的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称相同的结构要素。
以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光聚合树脂组合物
本发明提供光聚合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含交联性官能团的单体及10小时半衰期的温度为70℃以下、且能吸收紫外线的热引发剂。
上述的(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的种类没有特别的限制,例如,可使用(甲基)丙烯酸烷基酯。此时,若单体中包含的羟基成为过长的长链,光聚合树脂组合物的凝聚力下降,且很难调节玻璃化转变温度(Tg)及粘结性,因此,优选地,应使用(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其具有碳原子数为1至14的烷基。
作为这些单体的例子,可举出(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正丙酯、(甲基)丙烯酸异丙酯、(甲基)丙烯酸正丁酯、(甲基)丙烯酸叔丁酯、(甲基)丙烯酸仲叔丁酯、(甲基)丙烯酸戊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己酯、(甲基)丙烯酸-2-乙基丁酯、(甲基)丙烯酸正辛酯、(甲基)丙烯酸异辛酯、(甲基)丙烯酸异壬酯、(甲基)丙烯酸十二酯及(甲基)丙烯酸十四酯,本发明中可使用上述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
在形成上述光聚合树脂组合物时,可添加含交联性官能团的单体,在此情况下,本发明所要形成的光聚合树脂组合物可以是单体混合物的聚合物,上述单体混合物的聚合物包含(甲基)丙烯酸酯类单体及含交联性官能团的单体。
上述含交联性官能团的单体赋予一种能够与上述多官能性交联剂进行反应的交联性官能团,起到调节光聚合树脂组合物的耐久可靠性及凝聚力的作用。可使用的含交联性官能团的单体例如有含羟的单体、含羧基单体及含氮单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LG化学,未经株式会社LG化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4073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