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冷却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380014091.8 | 申请日: | 2013-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691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26 |
发明(设计)人: | 大野雄一;内田和秀;川上芳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H1/00 | 分类号: | B60H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万柳军;马江立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冷却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冷却系统,更特别地涉及一种利用蒸气压缩式致冷循环来冷却发热源的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关于现有的车辆空调系统,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5-96940(JP 5-96940 A)记载了一种空调系统,该空调系统包括内部空气热交换器并且能够利用四通阀来执行加热模式运转和冷却模式运转。
近年来,利用电机的驱动力来行驶的混合动力车辆、燃料电池车辆、电动车辆等作为环境问题的对策之一变成了关注的焦点。在这些车辆中,诸如电机、发电机、逆变器、变换器和电池之类的电气设备交换电力而发热。因此,需要对这些电气设备进行冷却。于是,提出了一种用于利用被用作车辆空调系统的蒸气压缩式致冷循环来冷却发热体的技术。
例如,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2005-90862(JP 2005-90862 A)记载了一种冷却系统,在该冷却系统中,在绕过空调用致冷循环的减压器、蒸发器和压缩机的旁通通路中设置有用于冷却发热体的发热体冷却装置。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2007-69733(JP 2007-69733 A)记载了一种系统,在该系统中与空调用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和与发热体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并行设置在从膨胀阀到压缩机的致冷剂管路中且然后利用用于空调系统的致冷剂来冷却发热体。
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2000-198347(JP 2000-198347 A)记载了一种通过利用冷却剂从电机回收废热并且然后从冷却剂向致冷剂传热来提高加热性能的热泵空调系统。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9-290622(JP 9-290622 A)记载了一种用于通过从搭载在车辆上的发热部分回收废热并且然后使用于气体喷射的致冷剂吸热来在外部空气温度低时有效地提高加热性能、同时抑制电力消耗增大的技术。
在JP 2005-90862 A中记载的冷却系统中,要求压缩机运转以使致冷剂在蒸气压缩式致冷循环中循环,并且此外,要求始终驱动泵以通过向发热体供给致冷剂来冷却发热体。因此,存在燃料消耗和/或电力消耗恶化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够既在冷却期间又在加热期间以较低动力有效地冷却发热源的冷却系统。
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冷却发热源的冷却系统。所述冷却系统包括:压缩机,所述压缩机构造成压缩致冷剂;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和所述第二热交换器构造成在所述致冷剂和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第一减压器,所述第一减压器构造成使所述致冷剂减压;第三热交换器,所述第三热交换器构造成在所述致冷剂和空调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蓄液器,所述蓄液器构造成储存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或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中被冷凝的处于液相的所述致冷剂;和冷却部,所述冷却部构造成利用处于液相的所述致冷剂来冷却所述发热源。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第一选择阀。所述第一选择阀构造成在所述致冷剂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经由所述蓄液器朝所述冷却部的流动和所述致冷剂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经由所述蓄液器朝所述冷却部的流动之间切换。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第一管路,所述第一管路提供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与所述蓄液器之间的流体连通;第二管路,所述第二管路提供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与所述蓄液器之间的流体连通;第三管路,处于液相的所述致冷剂从所述蓄液器经所述第三管路朝所述冷却部流动;第一流量调节阀,所述第一流量调节阀设置在所述第一管路中并构造成调节流过所述冷却部的所述致冷剂的流量;和第二流量调节阀,所述第二流量调节阀设置在所述第二管路中并构造成调节流过所述冷却部的所述致冷剂的流量。所述冷却系统还包括:第四管路;第五管路;和第二选择阀。所述第四管路提供所述冷却部的出口侧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和所述第一流量调节阀之间的所述第一管路之间的流体连通。所述第五管路提供所述冷却部的出口侧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和所述第二流量调节阀之间的所述第二管路之间的流体连通。所述第二选择阀构造成在所述致冷剂从所述冷却部经由所述第四管路朝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流动和所述致冷剂从所述冷却部经由所述第五管路朝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流动之间切换。
所述冷却系统可包括:第六管路;连通管路;和开闭阀。所述第六管路与所述第一管路一起构成流入所述第一热交换器或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流出的所述致冷剂的路径。所述连通管路提供所述冷却部的出口侧与所述第六管路之间的流体连通。所述开闭阀构造成开启或关闭所述连通管路。
在所述冷却系统中,所述发热源可配置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下方。
在所述冷却系统中,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可具有比所述第二热交换器高的用于从所述致冷剂放热的散热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1409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