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怠速停止车辆的发动机起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10347.8 | 申请日: | 2013-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36764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0-12 |
发明(设计)人: | 服部元之;保坂悠一;古性贤也;大塚俊彦;志水洋元;佐野怜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2N11/08 | 分类号: | F02N11/08;F02N1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张劲松 |
地址: | 日本神***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停止 车辆 发动机 起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怠速停止车辆的发动机起动装置。
背景技术
在怠速停止车辆中,在怠速停止后的发动机再起动时,由于蓄电池的电压下降,电气安装件有可能会断电。当在点火开关接通的状态下电气安装件断电时,就会导致给驾驶员带来不适感。
与此相对,专利文献1公开的是如下的技术,即,在蓄电池与起动电机之间介装有电阻件和旁路继电器并联连接而成的冲击电流抑制电路,在从发动机起动起经过了规定时间之后,通过闭合旁路继电器的常开触点,来抑制发动机起动时的蓄电池的电压下降。
专利文献1:特开2004-257369号公报
但是,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在因控制旁路继电器的开闭的控制装置的故障而旁路继电器保持开着的情况下,由于向电阻件长时间以大电流通电,从而电阻件有可能被烧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怠速停止车辆的发动机起动装置,其能够实现防止怠速停止后的发动机再起动时的电气安装件的断电和防止电阻件的烧坏这两者。
在本发明中,在怠速停止后的发动机再起动时,将用于使旁路继电器通电的电流供给到控制装置,在基于驾驶员操作的初次发动机起动时,切断向控制装置的电流供给。
在本发明中,由于在基于驾驶员操作的初次发动机起动时,切断向控制装置的电流供给,所以即使在因控制装置的故障而要使旁路继电器通电的情况下,也不会向旁路继电器供给电流。因此,旁路继电器保持闭状态,电阻件被短路,所以能够防止电阻件被烧坏。
另一方面,由于在怠速停止后的发动机再起动时,向控制装置供给电流,所以在因控制装置的故障而要使旁路继电器通电的情况下,实际上向旁路继电器供给电流。此时,旁路继电器保持开状态,所以通过从蓄电池经由电阻件向起动电机供给电流,能够防止蓄电池的电压下降造成的电气安装件的断电。
其结果是,能够实现防止怠速停止后的发动机再起动时的电气安装件的断电和防止电阻件的烧坏这两者。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车辆的驱动系统的系统图;
图2是实施例1的发动机起动装置1a的电路构成图;
图3是表示常温环境下的初次发动机起动时的发动机起动装置1a的动作的时间图;
图4是表示常温环境下的发动机再起动时的发动机起动装置1a的动作的时间图;
图5是表示低温环境下的初次发动机起动时(正常时)的发动机起动装置1a的动作的时间图;
图6是表示低温环境下的初次发动机起动时(故障时)的发动机起动装置1a的动作的时间图。
符号说明
1 发动机
1a 发动机起动装置
2 液力变矩器
3 带式无级变速器
3a 电动油泵
4 驱动轮
10 发动机控制装置
11 制动器开关
12 加速器开度传感器
13 制动主缸压传感器
14 车轮速度传感器
20 CVT控制组件
21 起动电机
22 蓄电池
23 电阻件
24 旁路继电器
25 冲击电流抑制电路
26 常闭触点(继电器触点)
27 驱动用继电器(控制装置)
28 常开触点
29 控制器(控制装置)
30 电流供给路径
31 线圈继电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用于实施本发明怠速停止车辆的发动机起动装置的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例1)
首先,对实施例1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例1的车辆的驱动系统的系统图。从发动机1输入的旋转驱动力经由液力变矩器2输入到带式无级变速器3,通过所期望的变速比,进行变速,然后传递到驱动轮4。
发动机1具有进行发动机起动的发动机起动装置1a。具体而言,具备起动电机,起动电机基于发动机起动指令,使发动机曲轴旋转,并且当喷射燃料且发动机1可独自旋转时,就使起动电机停止。
在发动机1的输出侧设有液力变矩器2,所述液力变矩器2在停车速域进行转矩放大,并且具有在规定车速(例如,14km/h左右)以上时禁止相对旋转的锁止离合器。在液力变矩器2的输出侧,连接有带式无级变速器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1034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