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烃合成酶基因及其利用在审
申请号: | 201380008257.5 | 申请日: | 2013-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938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08 |
发明(设计)人: | 村松正善;伊藤正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12N15/09 | 分类号: | C12N15/09;C12N1/19;C12N1/21;C12N9/04;C12P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曽祯;段承恩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合成 基因 及其 利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新特征的烃合成酶基因及该基因的利用。
背景技术
已知能够合成烷烃等烃的微生物。通过由该具有烃合成能力的微生物确定、分离参与烃合成的基因,可以期待开发出烃合成能力优异的重组微生物、开发出利用该重组微生物的烃合成系统等。例如,在专利文献1(WO2006/109558)中,公开了通过培养具有烃生产能力的新微细藻类椭圆微细绿藻(Pseudochoricystis ellipsoidea)、属于微细绿藻(Pseudochoricystis)属或索囊藻(Choricystis)属并具有烃生产能力的微细藻类而从培养物中提取烃的方法。
另外,在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528627号公报)中,公开了在酵母等中插入有将醛转换为烷烃的基因的重组酵母、以及利用该重组酵母的烷烃的制造方法。进而,在专利文献3(日本特表2011-520455号公报)中,公开了来源于细长聚球藻(Synechococcus elongatus)的烷烃合成酶基因、醛合成酶基因,并公开了利用它们来制造烷烃、醛的方法。进而另外,在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09-322780号公报)中,公开了来源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的编码参与脂肪醛脱羧酶活性的蛋白质的基因,并公开了利用该基因而显示改变的表皮蜡组成的转化植物。
进而,在非专利文献1(Process Biochemistry,41,(2006),p.1001-1014)中,关于微生物中的烃合成途径进行了记载。另外,在非专利文献2(Appl.Microbiol.Biotechnol.,(2005),66:p.486-496)中,与专利文献1同样地关于藻类的一种布朗葡萄藻(Botryococcus braunii)中的烃的生物合成进行了记载。并且,在专利文献3(Proc.Natl.Acad.Sci.,(1994),Vol.91,p.10000-10004)中,公开了一种来源于家蝇的、将醛转换为烃((Z)-9-二十三烯)的细胞色素P450基因。
然而,在非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微生物、在非专利文献3中公开的家蝇由于烷烃生产量低而无法期待在实用水平中的应用。另外,在非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藻类,烷烃生成反应的速度缓慢,而且在细胞内蓄积烷烃。因此,即使利用在非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藻类,也会存在生产烷烃需要长时间、并且需要从细胞内纯化烷烃的工序,因而不能以低成本合成烷烃这样的的问题。进而,即使利用了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的基因而制作重组体,也没有能合成烷烃的实例,由于需要未知的基因等其他因子,因此无法实用。另外,还存在即使将来源于植物的基因用于微生物也很可能无法充分发挥功能这样的问题。另外,即使利用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的来源于蓝藻的烷烃合成酶基因,烷烃合成的生产性也低,实用性非常低。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WO2006/109558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52862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表2011-520455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09-322780号公报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Process Biochemistry,41,(2006),p.1001-1014
非专利文献2:Appl.Microbiol.Biotechnol.,(2005),66:p.486-496
非专利文献3:Proc.Natl.Acad.Sci.,(1994),Vol.91,p.10000-10004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0825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