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悬臂施工钢-混凝土组合桥梁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81100.0 | 申请日: | 2013-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8405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02 |
发明(设计)人: | 张建东;江流声;刘朵;张凤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1/00 | 分类号: | E01D1/00;E01D21/10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朱显国 |
地址: | 210017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悬臂 施工 混凝土 组合 桥梁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土木工程桥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悬臂施工钢-混凝土组合桥梁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现代的悬臂施工主要是挂篮施工,挂篮是一个能沿着梁顶滑动或滚动的承重构架,其锚固悬挂在已施工梁段上,在挂篮上可进行模板前移,下一梁段的钢筋安设,灌浆等作业。完成一个阶段的循环后,挂篮即可前移并固定,进行下一阶段的悬灌,如此循环直至悬臂灌注完成。但是在每一桥梁节段的混凝土强度达到预定要求后,需要拆除外模,其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施工工艺复杂;近些年来,悬臂施工作为一种大跨径桥梁的施工方法,具有施工简便、机械化施工、分段平行操作等优势,但是其精度要求较高,分段操作导致节段拼接时出现不吻合的现象,而且桥梁的抗剪强度以及抗弯强度一般较低。因此,有必要研究一种施工既简便,又能解决桥梁节段对接时不吻合的问题、提高了桥梁的受力性能。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悬臂施工钢-混凝土组合桥梁及其施工方法,解决了桥梁节段对接时不吻合的问题。
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悬臂施工钢-混凝土组合桥梁,包括若干个桥梁节段,桥梁节段包括外模板和混凝土,外模板由顶模、侧模和底模组成,底模通过螺栓固定在侧模底部,顶模通过螺栓固定在侧模顶部,并向外延展,混凝土浇筑在侧模和底模组成的内腔及顶模上;相邻的两个外模板之间通过螺栓连接固定。
侧模由两片槽形钢板组成,底模由一片钢板组成,顶模由两片L形钢板组成,底模通过螺栓固定在侧模底部,将两片侧模连为一个整体,两片L形钢板一端通过螺栓分别固定在侧模顶部两翼,向外延展,另一端方向向上。
还包括内模板和端模,内模板为U形,由顶部模板和腹模组成,内模板设置在外模板内,槽口与外模板的底模相对,内模板使桥梁浇筑混凝土后中空,端模设置在外模板的两端,防止浇筑混凝土时,混凝土外漏。
外模板的侧模内壁及顶模和底模的顶部均匀密布铆钉。
外模板为钢模板。
内模板为木模板或钢模板
一种悬臂施工钢-混凝土组合桥梁的施工方法,方法步骤如下:
步骤1、预制桥梁节段的外模板;
步骤2、搭设挂篮并进行抗弯实验;
步骤3、将预制桥梁节段的外模板设置在挂篮上;
步骤4、在底模上绑扎底板钢筋,并绑扎腹板钢筋;
步骤5、安装”u”形的内模板和端模(就是挡在顺桥向截面上的模板);
步骤6、浇筑底板混凝土;
步骤7、待底板混凝土浇筑完毕,从腹板顶口浇筑腹板部分的混凝土;
步骤8、绑扎顶板钢筋;
步骤9、浇筑顶板上部混凝土;
步骤10、待桥梁节段的混凝土强度达到预定要求后,拆除内模板,并使挂篮与外模板脱离并前移;
步骤11、将另一套制桥梁节段的外模板安置挂篮上,重复步骤4-10,直至完成桥梁组装。
上述步骤1中预制桥梁节段的外模板,方法步骤如下:外模板由顶模、侧模和底模组成,侧模由两片槽形钢板组成,底模由一片钢板组成,顶模由两片L形钢板组成,底模通过螺栓固定在侧模底部,将两片侧模连为一个整体,两片L形钢板一端通过螺栓分别固定在侧模顶部两翼,向外延展,另一端方向向上,外模板的侧模内壁及顶模和底模的顶部均匀密布铆钉,相邻的两个外模板之间通过螺栓连接固定。
上述步骤6—9中浇筑混凝土位置,混凝土浇筑在侧模、底模和内模板组成的内腔及顶模上。
上述外模板为钢模板。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1)外模作为桥梁的抗剪箍筋,加强了桥梁的抗剪强度;(2)在挂篮前移阶段,解决了模板系统与梁段分离时繁杂的工序,只需将底篮与外模分离即可;(3)通过如图二所示将外模连接起来,使得各桥段形成一整体;(4)在一梁段结束后,挂篮前移阶段,挂篮在与外模分离后,前移更加简便,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悬臂施工钢-混凝土组合桥梁整体示意图。
图2为外模板示意图。
图3为浇筑混凝土后的外模板示意图。
图4为挂篮施工示意图。
图5为相邻节段模板间的连接方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8110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倒角方形桥塔风致振动抑制构造
- 下一篇:新旧路面结合部台阶压实机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