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可变形履带车有效
申请号: | 201320826567.5 | 申请日: | 2013-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3637971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1 |
发明(设计)人: | 林创泽;莫海军;黄文立;卿桂彬;葛代平;赖文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62D55/26 | 分类号: | B62D55/26;B62D55/084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何淑珍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变形 履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履带车,尤其是一种履带车轮间宽度和车体重心高度可以根据不同地形做出调整的变形履带车。
背景技术
传统的履带车可以利用与地面间的大接触面获得较高稳定性,但地形适应性较差,增加履带条数可使履带车更好地适应地形,但这样就增加了自重并使结构复杂,使操纵复杂化。如果能使履带的外形根据不同的地形做出调整,并且增大履带间距即车体宽度,调节车体重心,那么车体就可以更加平稳地通过较陡峭的路面和上下坡。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履带车不能及时发生变化以适应不同的地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变形履带车,采用平行四边形机构、螺旋传动机构,液压柱的液压传动,具有良好的地形适应能力,在陡峭的路面、斜坡等地形,履带车可以通过变形,使履带轮间的宽度增加,降低履带车重心高度,并且可以调节重心的位置,以保持较大的抓地力和稳定性,从而平稳通过。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可变形履带车,包括底盘,所述底盘两侧对称地设置有履带行进机构,所述履带行进机构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曲柄和第二曲柄,所述第一曲柄和第二曲柄的上端通过螺钉活动铰接在第一连杆上,下端通过螺钉分别活动铰接在两个V型支架顶角部,所述第一曲柄和第二曲柄中段还通过螺钉活动连接有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上还设置有承重轮,所述V型支架的两个底角部设置有驱动轮,各驱动轮之间还连接设置有第三连杆,所述履带绕设在驱动轮和承重轮上;
所述底盘上设置有履带间距调整机构,所述履带间距调整机构包括由电机驱动的主动齿轮、对称地设置在主动齿轮两侧与主动齿轮相啮合的从动齿轮,所述从动齿轮两端连接设置有旋向相反的螺杆,所述螺杆与所述第二连杆上的螺纹孔相配合,所述从动齿轮由轴承座活动支撑。
进一步地,所述底盘的底部设置有可伸缩的液压柱。
通过电机带动驱动轮的运动,可以实现履带车整体的前进运动。
当遇到颠簸路面时,液压柱通过液压传动可将履带车整体撑起,进而由电机带动第一曲柄转动,进而带动平行四边形机构的摆动,实现履带车整体重心高度的调节。
主动齿轮由电机带动转动,进而带动从动齿轮及螺杆运动,实现履带车轮的轴向运动,可将履带行进机构向外推出或缩进,实现履带车轮间宽度的调节。通过调节履带车整体重心的高度及履带车轮间的宽度,可以提高履带车行进的稳定性,更好地适应陡峭的路面和上下坡。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履带车的车轮间的宽度和整体车身的重心高度可以根据不同地形做出有效、适当的调整,使车体始终保持稳定,而且具有结构简单、机动性高、低成本、操作方便等特点,在其上加载监视设备、机械手臂等装置可广泛运用于侦察、排爆、抢险等领域,应用价值巨大,市场前景广阔。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可变形履带车的整车示意图。
图2是未安装履带的整车示意图。
图3是履带驱动和车体高度变形机构示意图。
图4是履带轮间宽度变形机构结构图。
图5是液压杆机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为:101.底盘,102.螺钉,103.履带,201.驱动轮,202.承重轮,203.主动齿轮,204.从动齿轮,301.第一曲柄,302.第一连杆,303.第二曲柄,304.螺杆, 305.液压柱,401.第二连杆,402.轴承座,403.V型支架,404-第三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目的作进一步详细地描述,实施例不能在此一一赘述,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因此限定于以下实施例。
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可变形履带车,包括底盘101,所述底盘101两侧对称地设置有履带行进机构,所述履带行进机构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曲柄301和第二曲柄303,所述第一曲柄301和第二曲柄303的上端通过螺钉102活动铰接在第一连杆302上,下端通过螺钉102分别活动铰接在两个V型支架403顶角部,所述第一曲柄301和第二曲柄303中段还通过螺钉102活动连接有第二连杆401,所述第一连杆302上还设置有承重轮202,所述V型支架403的两个底角部设置有驱动轮201,各驱动轮201之间还连接设置有第三连杆404,所述履带103绕设在驱动轮201和承重轮202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82656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及其施工方法
- 下一篇:一种预应力开孔钢板剪力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