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脉冲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信号增强单元有效
申请号: | 201320695756.3 | 申请日: | 2013-11-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3732424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7-23 |
发明(设计)人: | 周卫东;苏雪娇;於有利;钱惠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01 | 分类号: | G01N21/01;G01N21/6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1004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脉冲 激光 诱导 击穿 光谱 信号 增强 单元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原子光谱学,属于等离子体光谱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双脉冲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信号增强单元。
背景技术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LIBS)是利用高能量的脉冲烧蚀样品,且使材料表面被烧蚀的微量样品发生电离,形成激光等离子体。高温等离子体不断地与环境进行能量交换,在等离子体冷却过程中会发射出包含着丰富元素信息的线状光谱和背景信息的连续光谱,分析这些线状谱线可以得到等离子体中元素和溶度等一系列相关信息。LIBS技术具有无须复杂的样品预处理过程,可以实现快速、工业在线和远距离分析等特点。
近几十年来,LIBS技术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实际的应用上都有很大的进步。但是,目前LIBS在实际检测和应用中还存在着检测极限高、灵敏度低和受基体效应影响大等不足。而现实生活中的很多领域,常需要对某些有毒物质进行痕量元素的分析,比如检测环境污染、食品、各种日用品中的微量重金属元素。因此,增强信号的强度和降低LIBS检出限是LIBS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目前关于这一方面的研究,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利用等离子体空间约束模型来提高LIBS的信号。图1所示为半圆球空间约束模型,在样品表面放着一个直径为11.1mm的铝制半圆球,脉冲激光聚焦后通过圆球上方的小孔打在样品表面。图2为金属片空间约束模型,通过制作带有排成阵列的圆形通孔的金属片紧贴在样品表面,实现等离子体空间约束。
但是,以上技术在空间约束条件上要求过于复杂,图1需要在铝制金属中制作一半圆带孔且体积很小球体,不易实现。图2需要在金属片上制作很多个通孔,并且需要控制步进电机的速度,使得每次激光能够通过圆形通孔打在样品上,不易控制,也不利于大面积的检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双脉冲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信号增强单元,该信号增强单元制作简单,成本低,有很好的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双脉冲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信号增强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信号增强单元由铝板和三维微位移调整架构成,信号增强单元置于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检测装置中,铝板通过三维微位移调整架固定于检测样品的表面,脉冲激光通过铝板中的小孔中心入射到样品表面,激光诱导产生的等离子体在小孔壁的约束作用下,碰撞几率增强,使更多的等离子体跃迁到高能级,从而实现光谱强度的增强。
所述铝板很薄,厚度为1mm,表面平滑,铝板中间带有圆形的通孔,孔的直径为3mm。
所述三维微位移调整架有两个伸出的支架,支架可在竖直方向上以10微米精度上下移动。
所述铝板两端固定在三维微位移调整架的两个支架上,铝板的圆形通孔刚好置于样品表面上,且微高于表面。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通常情况,在双脉冲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检测装置下,高能量激光脉冲诱导产生的等离子体以激光中心线为轴向外快速膨胀。通过外加由圆形通孔的铝板和可调节高度的三维微位移调整架构成的信号增强单元,在圆形通孔的约束下,急剧向外膨胀的等离子体碰到小孔内壁后,将被反射回来,与后续扩展而来的等离子体中原子、分子、离子产生二次碰撞,增加激光等离子体中高速运动粒子间的碰撞几率,并通过碰撞能量转移,使得更多的原子或离子获得能量而被激发或电离。这样使得处于激发态的原子或离子数密度增加,等离子体的温度升高。所以在外加约束的情况下激光等离子体辐射光谱强度增强,从而提高LIBS光谱检测灵敏度。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优点是:一、此信号增强单元只需首先固定好前面所述结构的铝孔,自由移动样品,就能使得激光每次都能够通过铝孔打在样品的新位置,减轻了制作等离子体空间约束的复杂性。二、信号增强单元结构简单、成本低、有很好的实用性。三、LIBS光谱强度提高了3-5倍,可重复性提高了2-5倍,检测限相比未加空间约束时降低了1.5倍。
附图说明
图1为半圆球空间约束模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金属片空间约束模型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双脉冲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信号检测装置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信号增强单元结构示意图。
图5为信号增强单元相同孔径不同厚度的铝板光谱检测结果对比图。
其中5(a)铝板的厚度为1mm、5(b)铝板的厚度为3.5mm。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师范大学,未经浙江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69575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用的载具结构
- 下一篇:扭力测试治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