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利用尾气余热气化醇类的辅助燃烧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557715.8 | 申请日: | 2013-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34528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26 |
发明(设计)人: | 莫一夫;李鸿鹏;张波;龙良活;林鹏哲;林春波;许晓通;姚厚森;李德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01N5/02 | 分类号: | F01N5/02;F02M21/06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蔡茂略 |
地址: | 511458 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尾气 余热 气化 辅助 燃烧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柴油或汽油发动机辅助燃烧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利用尾气余热气化醇类的辅助燃烧装置。
背景技术
今天的人类面临着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枯竭的全球性能源危机。解决石油不足和汽车污染问题的根本措施是提高已有燃油机组的燃烧效率,还有生产和使用可再生的清洁燃料。
在提高燃油燃烧效率方面,有超声波乳化、添加助燃剂等方法。这些方法的缺点是成本高,无法在大功率燃油机组上推广应用。
此外,发动机尾气排放掉的能量占到了燃烧释放总能量的40%,目前这部分能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回收利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易于实现的利用尾气余热气化醇类的辅助燃烧装置;利用尾气的高温将液态醇类气化后,再使气态醇类进入气缸内与燃油进行混合燃烧,大大提高燃烧效率。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利用尾气余热气化醇类的辅助燃烧装置,包括壳体1、置于壳体1内的内胆2、置于壳体1内用于固定内胆2的支架3、缠绕在内胆2外壁的铜管4、用于连接尾气管的尾气入口5、用于排出尾气的尾气出口6;
所述内胆2的外壁与壳体1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
所述铜管4的两端穿出壳体1,其中一端用于吸入外部的液态醇,另外一端用于连接发动机进气管道。
所述内胆2的前后两端呈半椭球状,内胆2的中部为带有两个通孔2-2的圆柱形结构,内胆2的前端具有一个与内胆2中部的两个通孔2-2相通的端孔2-1。
所述尾气入口5正对内胆2的端孔2-1,尾气入口5大于端孔2-1。
所述壳体1为两头小中间大。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当尾气从尾气入口进入后,铜管内的液态醇迅速吸收尾气热能气化,并通过进气管道进入发动机气缸内与燃油进行混合燃烧,既提高了燃烧的效率,又回收利用了尾气的余热,且发挥了液态醇(乙醇或者甲醇)作为替代燃料的作用。
将铜管螺旋形缠绕在内胆外壁,有利于扩大受热面积。
内胆可采用纯铜,具有储热能力强,能有效充分地吸收尾气中的热量加以利用,实现迅速气化铜管内液态醇的功能。
气化的液态醇所用的热量来源于尾气余热,既降低了尾气的温度,减轻了城市热岛效应,也回收了尾气中的部分能量。
内胆的中部为带有两个通孔的圆柱形结构,内胆的前端具有一个与内胆中部的两个通孔相通的端孔,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此时由两个通孔排出的气体流速加快,压力减小,形成压力差,有利于尾气通过铜管,减小铜管背压的影响。
本装置技术手段简便易行,成本低廉;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利用尾气余热气化醇类的辅助燃烧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具体详细描述。
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利用尾气余热气化醇类的辅助燃烧装置,包括壳体1、置于壳体1内的内胆2、置于壳体1内用于固定内胆2的支架3、缠绕在内胆2外壁的铜管4、用于连接尾气管的尾气入口5和用于排出尾气的尾气出口6;所述内胆2的外壁与壳体1的内壁之间具有间隙;
所述铜管4的两端穿出壳体1,其中一端用于吸入外部的液态醇(是指甲醇或者乙醇),另外一端用于连接发动机进气管道。铜管4采用高导热率的铜为材料,缠绕在内胆2外壁形状螺旋状,增大了受热面积,有利于铜管4内液态醇的气化。
所述壳体1为两头小中间大的类似三元催化器的形状;壳体1的中间部分有两个用于铜管4穿出的孔,两个孔之间间隔,并且孔的位置均位于与壳体1轴线平行的同一条直线上,孔的大小足以让上述铜管4的两端通过。
所述内胆2的前后两端呈半椭球状,内胆2的中部为带有两个通孔2-2的圆柱形结构,内胆2的前端具有一个与内胆2中部的两个通孔2-2相通的端孔2-1。
所述尾气入口5正对内胆2的端孔2-1,尾气入口5的大小略大于端孔2-1大小。
当尾气通过尾气入口5进入辅助燃烧装置内时,尾气受到内胆2外形的影响分别向两边流动,同时内胆2中部有两个通孔2-2,两个通孔2-2对称布置,使得一部分气体进入内胆2后,在通过两个通孔2-2排出至内胆2外,根据流体力学原理,此时由两个通孔2-2排出的气体流速加快,压力减小,形成压力差,有利于尾气通过铜管4,减小铜管4背压的影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55771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