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减速器回转轴组合的密封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214176.8 | 申请日: | 2013-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32148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25 |
发明(设计)人: | 徐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J15/447 | 分类号: | F16J15/447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赵根喜;吕俊清 |
地址: | 030024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减速器 回转 组合 密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起重运输机械,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起重机用减速器的回转轴组合密封装置。
背景技术
在工业生产领域中,设备的润滑常常是影响设备寿命的关键因素,而润滑油的泄漏就像是设备的牛皮癣一样,虽然不影响设备的主要功能,但是却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而且还影响设备外观。例如,减速器在运转时,减速器箱体内的润滑油会被甩入轴承座内,并随着轴的旋转而外泄。为了避免润滑油泄漏,目前设计出了减速器回转轴组合的密封装置,其为单密封圈+甩油环的设计,如图1。该密封装置包括密封圈1、甩油环2及透盖3。减速器的轴S穿过轴承座4,且一端从轴承座4露出,该密封装置主要用于防止轴S在旋转过程中,轴S周围的润滑油泄露。该装置具体结构为:透盖3盖在轴承座4的开口端,并通过密封圈1与轴S密封结合。甩油环2位于轴承座4的内腔,并包围轴S。当减速器运行,轴S旋转时,轴承座4腔内的润滑油会沿着轴S的外壁涌向轴承座4的开口端,部分润滑油被甩油环2阻挡,被甩回腔内。然而,由于甩油环2的防漏作用有限,所以仍然有一部分润滑油越过甩油环2,涌到密封圈1处,因此,仅依靠密封圈1阻挡润滑油,一旦密封失败,会导致润滑油泄露,并且,对于密封圈的补救成本较高,而且现场更换密封圈的难度大,更换后效果不理想。基于此,需要改进减速器回转轴组合的密封装置,尽量降低泄漏的机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速器回转轴组合的密封装置,以提高密封性能,降低泄漏的几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减速器回转轴组合的密封装置,密封圈、甩油环及透盖,所述透盖包括盖部和连接部,所述盖部盖设于减速器的轴承座的开口端,所述连接部伸入所述轴承座的内腔内,并包围所述减速器的轴,所述密封圈位于所述轴承座的开口端,并与所述轴密封连接,所述甩油环位于所述轴承座的内腔,并与所述轴过盈配合,所述连接部上还设有迷宫油槽,所述迷宫油槽位于所述甩油环与密封圈之间。
其中,所述迷宫油槽包括沿所述连接部的内周排列的多个环形凹槽。
其中,所述环形凹槽为平行排列的四条。
其中,所述连接部的朝向所述轴承座的内腔的一侧设有环形空腔,所述环形空腔与轴承座的内腔连通,所述连接部还设有回油孔,其一端连接至所述迷宫油槽,另一端连接至所述环形空腔。
其中,所述回油孔为两个,其分别从其中一个环形凹槽的外缘延伸至所述环形空腔,并且,所述两个回油孔位于所述环形凹槽的同一条直径上。
其中,所述甩油环为盘状,且所述甩油环的外周朝所述轴承座的内部倾斜。
其中,所述密封圈为内包骨架旋转唇形密封圈。
其中,所述密封装置还设有密封盖板,其通过螺钉盖设于所述透盖的外侧,所述密封盖板遮盖住所述密封圈,并靠近所述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减速器回转轴组合的密封装置具有甩油环、迷宫油槽和密封圈,为润滑油提供三道障碍,且迷宫油槽能够缓解对于最后一道障碍——密封圈的压力,整体上采用有堵有疏,疏堵结合的密封策略,不仅有效避免润滑油外泄,还有效的保护了密封装置,延长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减速器回转轴组合的密封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减速器回转轴组合的密封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部分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减速器回转轴组合的密封装置包括:密封圈1、甩油环2及透盖3。透盖3包括盖部31和连接部32,盖部31盖在轴承座4的开口端,并通过螺栓与其固定。连接部32伸入轴承座4的内腔内,并包围轴S,与轴S存在微小的间隙G,使得轴S能够相对于连接部32旋转。盖部31的内缘设有容置槽,用于容设密封圈1,以与轴S密封结合。甩油环2位于轴承座4的内腔,并与轴S过盈配合,从而能够随着轴S共同旋转。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透盖3的连接部32上还设有迷宫油槽。迷宫油槽包括沿连接部32的内周排列的多个环形凹槽33,本实施例中,设有平行排列的四条凹槽33。由于,进入连接部32的润滑油经过迷宫油槽时,对润滑油产生阻力,使其流量减少,即产生“迷宫效应”,因此,使得涌入连接部32的润滑油流速减小,从而减少润滑油的进入量,可缓解对于密封圈1的压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太原重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21417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