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用副仪表板及带有副仪表板的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68988.3 | 申请日: | 2013-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989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18 |
发明(设计)人: | 冯静;吕崇建;王如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1/205 | 分类号: | B60R21/205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安利霞 |
地址: | 1013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用副 仪表板 带有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用副仪表板及带有副仪表板的汽车。
背景技术
在我国,广大驾驶员还未形成佩戴安全带的意识,安全带佩戴率仅为百分之二十左右。在美国等一些其他国家,佩戴安全带也并非强制执行,甚至在美国有些州,明确说明可以不系安全带。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生碰撞时,若不系安全带,车内乘员会发生严重离位,两侧乘员身体部位相互撞击,导致受伤甚至死亡。
因此,需要一种装置可以对乘员位置进行限制,避免身体部位相互撞击导致伤害。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用副仪表板及带有副仪表板的汽车。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出一种车用副仪表板,包括副仪表板本体、气囊及气囊发生器,所述气囊收纳于所述副仪表板本体中并与所述气囊发生器连接,所述气囊发生器用于在所述气囊打开时为所述气囊充气。
其中,所述副仪表板本体上开设有对应于所述气囊并用于在所述气囊打开时供所述气囊通过的出口。
其中,所述气囊发生器为单级发生器或多级发生器。
其中,所述气囊发生器安装在车身底板上。
其中,还包括发生器支架,所述气囊发生器通过所述发生器支架安装在所述车身底板上。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提出一种带有副仪表板的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车用副仪表板。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的车用副仪表板及带有副仪表板的汽车,能够在车辆发生撞击造成乘员离位时对乘员起到限位作用,同时通过迅速打开气囊吸收能量,从而缓冲乘员的相互作用,避免因乘员之间相互撞击造成的伤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车用副仪表板应用于汽车时的局部剖切透视图;
图2为图1实施例中气囊打开后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车身底板;
2:副仪表板本体;
3:气囊;
4:气囊发生器;
5:发生器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车用副仪表板应用于汽车时的局部剖切透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车用副仪表板包括副仪表板本体2、气囊3、气囊发生器4、及发生器支架5。其中,所述气囊3收纳于所述副仪表板本体2中;所述气囊发生器4也设置于副仪表板本体2中,且其是用于在气囊3打开时为气囊3充气。
在一个实施例中,气囊发生器4是通过发生器支架5固定于汽车的车身底板1上。根据不同的车型和前排座椅的布置方式,发生器支架5可以置于副仪表板本体2中的不同位置,至于具体位置可通过气囊标定过程来确定,并通过台架试验或实车碰撞试验来进行验证。另外,对于副仪表板本体2可滑动的车型,发生器支架5则不随副仪表板本体2滑动,此时需要在副仪表板上设置特别设计的相应出口,以在保证副仪表板本体2正常功能的同时保证气囊3在需要时能够顺利打开。
在一个实施例中,气囊发生器4为单级发生器或多级发生器。具体而言,由于发生器安装位置较低,竖直方向展开跨度大,因此,为确保气囊3能在预定的时间展开成设计的形态,可采用多级发生器或者压力较大的单级发生器。至于具体的发生器形式和气囊参数则可通过软件进行分析,并通过台架试验或实车碰撞试验来加以验证。
图2为图1实施例中气囊3打开后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气囊3打开后,能够在前排乘员之间起到限位和缓冲作用。
对应于上述车用副仪表板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还提出一种带有副仪表板的汽车,其包括车身底板1及副仪表板本体2,还包括如上实施例所述包括气囊3、气囊发生器4、和发生器支架5等元件的气囊组件。其实施例也可参见图1-2以及上文实施例的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提供的车用副仪表板及带有副仪表板的汽车,能够在车辆发生撞击造成乘员离位时对乘员起到限位作用,同时通过迅速打开气囊吸收能量,从而缓冲乘员的相互作用,避免因乘员之间相互撞击造成的伤害。
其有益效果包括:在驾驶员和/或前排乘客未系安全带的情况下车辆发生碰撞(特别是侧碰或发生翻车)时,通过点爆副仪表板气囊,能够对车内乘员进行保护,降低乘员伤亡率;通过气囊标定过程,可选取单级或多级的发生器或选择不同支架位置和不同的气囊参数,从而在降低气囊展开对乘员的伤害和获得足够的限位和缓冲效果间找到平衡点,达到最佳的乘员保护效果。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16898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车用智能防盗报警器
- 下一篇:左侧防护栏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