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利用溶藻细菌降解铜绿微囊藻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43320.6 | 申请日: | 2013-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0338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7-03 |
发明(设计)人: | 母锐敏;袁学良;张盛至;贾静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34 | 分类号: | C02F3/34;C02F3/02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杨琪 |
地址: | 25010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细菌 降解 铜绿 微囊藻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去除水华藻类铜绿微囊藻的装置,可用于水华或富营养化水体中铜绿微囊藻的去除。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工农业的发展,由各种废水排放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突出,我国的某些湖泊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引起各种有害藻类如铜绿微囊藻、鱼腥藻等大量繁殖,藻类污染灾害日趋严重。藻类的异常繁殖生长,不仅严重破坏水体景观和健康平衡的水生生态系统,而且有毒蓝藻细胞破裂后向水体中释放多种不同类型的藻毒素,给人类健康、水生动物、家禽等带来极大危害。
铜绿微囊藻是水华暴发最常见的蓝藻之一,近年来我国太湖蓝藻大暴发,主要藻类即为铜绿微囊藻。当水华退去,铜绿微囊藻死亡或破裂后会释放胞内毒素-微囊藻毒素(Microsystins,简称MCs)。MCs是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七肽单环肝毒素,是比叶绿素还要稳定的带有双键的环状化合物,有60多种异构体。世界上25%-70%的蓝藻水华污染可产生藻毒素,其中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MCs)是一类出现频率最高、产生量最大、毒性最强、造成危害最严重的藻毒素种类。
溶藻细菌是指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抑制藻类生长或裂解藻细胞,从而表现出杀藻效应的细菌。它们广泛存在于海水、湖泊、污泥以及城市景观水体之中,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结构和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藻类水华的控制、维持藻类生物量的平衡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水体富营养化的加剧,有害藻类水华的暴发日趋频繁,其造成的环境和经济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寻求有效的水华和赤潮防治途径势在必行。在利用物理、化学和其他生物方法治理水华甚不理想的情况下,溶藻细菌,作为水华和赤潮防治的生物,已经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溶藻细菌降解铜绿微囊藻的装置,能固定溶藻细菌并极大提高铜绿微囊藻去除率,可以控制进水流量、曝气量及水力停留时间,使铜绿微囊藻和细菌充分接触,提高除藻率。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利用溶藻细菌降解铜绿微囊藻的装置,包括水样箱,水样箱通过转子流量计、进水管连接主反应柱,主反应柱的上部设出水管,主反应柱内设有曝气装置。
所述的主反应柱内装有三层不同粒径的陶砾,由下而上粒径变小。
所述的陶砾粒径优选在1-3cm。
所述的曝气装置为主反应柱内底部的曝气头,曝气头通过气管与主反应柱外的气泵连接,气管上设有空气流量计、阀门。
将预先分离纯化的对铜绿微囊藻有较高去除作用的一株溶藻细菌WM1(Bacillus megaterium)连同LB培养基倒入并固定于以陶砾为填料的主反应柱内,在室温20℃、氧气及细菌培养基充足的条件下,经过两周的反应使该溶藻细菌完全固定于填料上,然后含铜绿微囊藻的水样流过反应器,可以与填料上的溶藻细菌膜充分接触,从而达到将藻类去除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陶砾作为一种细菌的依附介质,可最大程度的将对铜绿微囊藻具有高效降解作用的溶藻细菌WM1固定于反应器内,同时通过控制水力停留时间和曝气量而实现对铜绿微囊藻的快速、安全和高效的去除。本装置可以将对铜绿微囊藻有高效去除效果的溶藻细菌WM1(Bacillus megaterium)有效的固定于填料上,并通过控制水力停留时间和曝气量而实现对铜绿微囊藻的快速、安全和高效的去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1.水样箱;2.转子流量计;3.进水管;4.出水管;5.主反应柱;6.气泵;7.阀门;8.空气流量计;9.曝气头;10.直径为3cm的陶砾层;11.直径为2cm的陶砾层;12.直径为1cm的陶砾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一种利用溶藻细菌降解铜绿微囊藻的装置,包括水样箱1,水样箱1通过转子流量计2、进水管3连接主反应柱5,主反应柱5的上部设出水管4,主反应柱5内设有曝气装置。主反应柱5内装有三层不同粒径的陶砾,由下而上粒径变小。在本实施例中,先在容积为5.5L的反应器内装上三层粒径分别为3cm、2cm和1cm的陶砾填料。曝气装置为主反应柱5内底部的曝气头9,曝气头9通过气管与主反应柱5外的气泵6连接,气管上设有空气流量计8、阀门7。
将4L培养好的溶藻细菌菌液WM1(Bacillus megaterium)连同LB液体培养液倒入反应器内,曝气24h后,每天从反应器中取出300ml上清液,然后补充相应的铜绿微囊藻液(藻细胞浓度为106个/mL),对细菌进行驯化。两周后在陶砾表面可以看到明显的细菌膜,即表示挂膜成功。水样箱中的铜绿微囊藻液通过进水管从底部进入反应器,水力停留时间由转子流量计控制,为6h,气泵控制曝气强度为0.15m3/h。铜绿微囊藻水样与陶砾表面的细菌膜充分接触、反应,出水从反应柱上部流出。反应系统稳定后,通过检测进出水的铜绿微囊藻细胞浓度,结果表明,本装置可实现对铜绿微囊藻80%以上的去除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建筑大学,未经山东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4332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改进的柴油滤清器
- 下一篇:医用温度计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