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多功能反硝化微生物燃料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1320042292.6 | 申请日: | 2013-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79992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04 |
发明(设计)人: | 郑平;张吉强;邢雅娟;王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8/16 | 分类号: | H01M8/16;H01M8/02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张法高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功能 硝化 微生物 燃料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燃料电池,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反硝化微生物燃料电池。
背景技术
近年来实施“控源减排”后,我国有机污染得到有效遏制,氮磷污染上升为主要环境问题。氮磷所致的湖泊“水华”及近海“赤潮”频频发生,已危及农业、渔业、旅游业等诸多行业,并对饮水卫生和食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氮素污染控制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在现有氮素污染治理技术中,生物脱氮因其相对经济性和高效性而成为目前的主流技术。然而,传统的生物脱氮技术也存在较多缺陷:含氮废水本身蕴含丰富能量,却仍需消耗大量电能来进行处理,废水中能源资源并未充分回收利用,废水处理费用较高;生物脱氮过程的监测多采用传统化学测试方法,费时费力,难以满足现场监测的需要,不便于根据实际运行状况进行优化调控。在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下,传统生物脱氮技术已经难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探索节能低耗的新型生物脱氮技术势在必行。
微生物燃料电池是一种以微生物为催化剂,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是一种新的清洁能源生产技术。因为废水中含有许多化学污染物,蕴藏着大量化学能,所以微生物燃料电池能以废水为燃料来产电。利用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来处理废水,不仅可以治污,而且可以回收电能,它是废水处理技术的重大创新,已成为环境工程领域的研发热点。利用微生物燃料电池来处理有机废水,已取得了重大进展,无论是对低浓度的生活污水还是对高浓度的工业废水(淀粉废水、酿酒废水、造纸废水)和农业废水(猪场废水),都显示了较好的适应性,其容积负荷可达十几公斤,COD去除率可达90%以上,功率密度可达几十W/m3或几千mW/m2。但目前利用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来进行生物脱氮的研发还凤毛麟角,若将MFC技术用于废水生物脱氮,则可望发掘生物脱氮的治污产电潜能,并可望以电信号指示脱氮过程,实现基于电信号的优化控制。
针对现有生物脱氮技术的诸多缺陷,本实用新型利用多功能反硝化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来处理含氮废水,以含氮废水为燃料生产电能,可有效回收含氮废水中蕴含的能量,实现同步废水脱氮和生物产电;可利用电信号指示反硝化进程,进行实时在线监测,便于过程优化控制。试验证明,据此开发的多功能反硝化微生物燃料电池对低、中、高浓度的含氮废水均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容积脱氮速率高,产电效率高,指示功能强,并具有很高的运行稳定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多功能反硝化微生物燃料电池。
多功能反硝化微生物燃料电池包括进水管、生物阳极、反硝化污泥、阳极液、膜套管、出水管、阳极室、连接导线、负载、电压采集记录仪、阴极室、分隔膜、阴极液、化学阴极;阳极室下部侧壁设有进水管,阳极室上部侧壁设有出水管,阳极室内设有生物阳极,阳极室内部装有阳极液,阳极液中接种有反硝化污泥,生物阳极上附着有反硝化污泥,阴极室下部侧壁设有进水管,阴极室上部侧壁设有出水管,阴极室内设有化学阴极,阴极室内装有阴极液,阳极室通过膜套管与阴极室相连,膜套管上设有分隔膜,生物阳极和化学阴极分别通过连接导线与负载两端相连,负载并接有电压采集记录仪。
所述的阳极室的高径比为1~3:1,阴极室的高径比为1~3:1,阳极液的体积占阳极室体积的2/3~3/4,阴极液的体积占阴极室体积的2/3~3/4,反硝化污泥的体积占阳极液体积的1/10~1/3。
所述的阳极液含有有机物、硝酸盐氮或亚硝酸盐氮的废水,pH为6.5~7.8,阴极液为高锰酸盐、重铬酸钾、过硫酸盐、铁氰化物、过氧化氢或溶解氧与磷酸盐缓冲剂的混合溶液,pH为6.5~7.8。
所述的生物阳极和化学阴极的导电材料为碳纸、碳布、碳毡、石墨毡或石墨板,生物阳极下端到阳极室底部之间间距为2~4cm,化学阴极下端到阴极室底部之间间距为2~4cm,生物阳极和化学阴极之间的距离为4~16cm,生物阳极的面积与阳极室的体积之比为9~40 m2:1 m3,化学阴极的面积与阴极室的体积之比为9~40 m2:1 m3。
所述的分隔膜的材料为阳离子交换膜、阴离子交换膜、质子交换膜、双极膜、微滤膜或超滤膜,分隔膜的面积与阳极室的体积之比为3~25 m2:1 m3,分隔膜的面积与阴极室的体积之比为3~25 m2:1 m3,分隔膜与生物阳极之间的距离为1~8cm,分隔膜与化学阴极之间的距离为1~8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2004229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同步脱氮除磷微生物燃料电池
- 下一篇:懒人床头手机支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