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氧化铝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覆铜基板有效
申请号: | 201310740416.2 | 申请日: | 2013-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250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16 |
发明(设计)人: | 孙蓉;曾小亮;幺依民;郭慧子;彭崇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8L79/08 | 分类号: | C08L79/08;C08K9/10;C08K9/06;C08K3/22;C08G73/10;B32B15/08;B32B27/04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吴平 |
地址: | 518055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氧化铝 复合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覆铜基板 | ||
1.一种氧化铝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按照质量份数的如下成分:
50份~70份的氧化石墨烯包覆的氧化铝颗粒、30份~50份的烯丙基酚类化合物改性的双马来酰亚胺-氰酸酯复合物和0.15份~0.25份的固化剂;
所述氧化石墨烯包覆的氧化铝颗粒中,氧化石墨烯包覆在氧化铝颗粒表面;
所述固化剂分散在所述烯丙基酚类化合物改性的双马来酰亚胺-氰酸酯复合物中,所述烯丙基酚类化合物改性的双马来酰亚胺-氰酸酯复合物与所述氧化石墨烯复合后包覆在所述氧化铝颗粒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氧化铝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分别使用了两种粒径的氧化铝颗粒,所述氧化铝颗粒的粒径为200nm~3μ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氧化铝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烯丙基酚类化合物为烯丙基酚和2,2’-二烯丙基双酚A中的至少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氧化铝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马来酰亚胺-氰酸酯复合物由双马来酰亚胺和氰酸酯单体复合得到;
所述双马来酰亚胺为二苯甲烷双马来酰亚胺、二苯醚双马来酰亚胺或二苯砜双马来酰亚胺;
所述氰酸酯单体为双酚A型氰酸酯、双酚L型氰酸酯、双酚F型氰酸酯、双酚M型氰酸酯、酚醛氰酸酯、环戊二稀氰酸酯或二(4-氰酸酯基苯基)乙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氧化铝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化剂为咪唑。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氧化铝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铝颗粒经过表面改性剂改性后,所述氧化石墨烯和所述氧化铝颗粒之间通过静电引力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氧化铝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改性剂为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或2-巯基乙胺,所述表面改性剂与所述氧化铝颗粒的质量比为2~8:10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氧化铝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石墨烯包覆的氧化铝颗粒中,所述氧化石墨烯和所述氧化铝颗粒的质量比为1~2:100。
9.一种氧化铝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氧化石墨烯包覆的氧化铝颗粒;
将烯丙基酚类化合物、双马来酰亚胺和氰酸酯单体在125℃~140℃混合,维持反应温度3h~3.5h,得到烯丙基酚类化合物改性的双马来酰亚胺-氰酸酯复合物;
按照质量分数,将50份~70份的所述氧化石墨烯包覆的氧化铝颗粒、30份~50份的所述烯丙基酚类化合物改性的双马来酰亚胺-氰酸酯复合物和0.15份~0.25份的固化剂混匀后溶解在有机溶剂中,超声震荡1.5h~2h后得到所述氧化铝复合材料。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氧化铝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氧化石墨烯包覆的氧化铝颗粒通过如下方法制备得到:
将粒径为200nm~3μm的氧化铝颗粒加入到溶剂中,超声分散后加入到油浴锅中,升温至85℃~95℃后加入表面改性剂,接着搅拌升温至110℃~120℃反应4h~6h,冷却后过滤并保留滤渣,其中,所述表面改性剂与所述氧化铝颗粒的质量比为2~8:100;
将所述滤渣洗涤后干燥,接着在搅拌状态下将干燥后的所述滤渣加入到浓度为1mg/mL~3mg/mL的氧化石墨烯水溶液中,搅拌2h~3h,离心分离后得到所述氧化石墨烯包覆的氧化铝颗粒。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氧化铝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得到烯丙基酚类化合物改性的双马来酰亚胺-氰酸酯复合物的操作中,所述烯丙基酚类化合物、所述双马来酰亚胺和所述氰酸酯单体的质量比为23:27:50。
12.一种覆铜基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电极层、电介质层以及第二电极层;
所述电介质层包括增强材料以及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氧化铝复合材料,所述氧化铝复合材料涂布在所述增强材料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覆铜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的厚度均为10μm~35μm;
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的材料为铜、黄铜、铝或镍。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覆铜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材料为天然纤维、有机合成纤维、有机织物或无机纤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40416.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硅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复合钴酸锂电极及其制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