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履带车辆的双侧静液耦合驱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10703782.0 | 申请日: | 2013-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077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发明(设计)人: | 李慎龙;周广明;吕庆军;张静;张鹤;赵欣源;邢庆坤;尹华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0K17/28 | 分类号: | B60K17/28;B60K17/04 |
代理公司: |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专利中心 11011 | 代理人: | 刘东升 |
地址: | 102202***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履带 车辆 双侧静液 耦合 驱动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压传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履带车辆的双侧静液耦合驱动系统。
背景技术
静液驱动履带车辆具有机动性好、易于实现无级变速和连续无级转向、功率密度高、布置灵活、传动平稳、可靠性高等优点,在工程车辆及农用机械中应用较广泛。
目前,静液驱动履带车辆多采用双侧泵、马达独立驱动形式,发动机的动力经增速箱传递到两侧变量泵,两侧变量泵独立驱动两侧的变量马达,后经侧传动驱动车辆行驶,通过电液伺服阀控制两侧泵和马达的排量,从而实现车辆的直线行驶和转向。此双侧泵、马达独立驱动方案中双侧输出轴之间没有机械连接,其直驶稳定性对控制系统要求较高,且转向时低速侧难以实现功率回流,因此对高速侧泵和马达需求功率较大。为此,发明了一种双侧静液耦合驱动系统,通过一个功率耦合装置将两侧液压系统传递功率进行汇流和分流,转向时低速侧的再生功率可通过机械传动直接传递到高速侧,减小了高速侧泵和马达的功率需求,且整个静液耦合驱动装置结构简单紧凑。
发明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双侧静液耦合驱动系统,用于履带车辆,解决双侧液压系统独立驱动履带车辆在转向时功率回流困难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履带车辆的双侧静液耦合驱动系统,包括发动机、增速箱、双侧液压传动系统和侧传动,发动机动力经增速箱传递给双侧液压传动系统两侧的变量泵,两侧变量泵独立驱动两侧变量马达;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功率耦合装置;两侧变量马达分别与功率耦合装置的两侧输入轴相联,功率在耦合装置中实现汇流与分流,功率耦合装置两侧输出轴经过侧传动后分别驱动两侧主动轮旋转;所述的功率耦合装置,由两个结构尺寸相同的第一行星排、第二行星排组成,第一行星排、第二行星排都为单星行星排;左侧变量马达M1输出轴通过定轴齿轮副与第一行星排的太阳轮S1相联,右侧变量马达M2输出轴通过定轴齿轮副与第二行星排的太阳轮S2相联,第一行星排的齿圈R1与第二行星排的行星架C2相联作为功率耦合装置的右输出轴,第一行星排的行星架C1与第二行星排的齿圈R2相联作为功率耦合装置的左输出轴。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1)采用功率耦合装置实现车辆双侧输出轴之间的机械连接,使其在转向时易于实现功率回流。(2)转向时,低速侧的回流功率通过机械传动传递给高速侧,减小了高速侧对泵和马达的功率需求。
附图说明
本发明共有4幅附图。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履带车辆的双侧静液耦合驱动系统;
图2为直驶和大半径转向时双侧静液耦合驱动系统的功率流向图;
图3为小半径转向时双侧静液耦合驱动系统的功率流向图;
图4为原位转向时双侧静液耦合驱动系统的功率流向图。
图中:P1、P2——液压泵;M1、M2——液压马达;S1、S2——太阳轮;C1、C2——行星架;R1、R2——齿圈;k1、k2——行星排特性参数,表示齿圈与太阳轮的齿数之比;i1、i2——马达联接齿轮与太阳轮之间的传动比。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履带车辆使用双侧静液耦合驱动系统,包括发动机、增速箱、双侧液压传动系统、功率耦合装置和侧传动。
发动机动力经增速箱传递给双侧液压传动系统两侧的变量泵,两侧变量泵独立驱动两侧变量马达,两侧变量马达分别与功率耦合装置的两侧输入轴相联,功率在耦合装置中实现汇流与分流,两侧输出轴经过侧传动后分别驱动两侧主动轮旋转。
所述的功率耦合装置是一个双输入双输出的行星机构,由两个结构与尺寸均相同的单星行星排组成,分别为第一行星排、第二行星排。
两个太阳轮轴为左、右输入轴,分别与两侧液压马达通过定轴齿轮副相联;两个行星架轴为左、右输出轴,分别与两侧侧传动相联;第一行星排的齿圈与第二行星排的行星架相联,第二行星排的齿圈与第一行星排的行星架相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未经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0378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