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应对恶劣天气的列车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700029.6 | 申请日: | 2013-1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383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23 |
发明(设计)人: | 牛英明;袁大鹏;肖骁;夏夕盛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交控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H11/00 | 分类号: | B61H11/00;B60T8/1761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李迪 |
地址: | 100070 北京市丰台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对 恶劣 天气 列车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列车控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对恶劣天气的列车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轨道交通列车自动控制技术在行车指挥和列车安全、高效运行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运营的重要基础。随着轨道交通的大规模发展,新线运营的压力剧增,对于自动驾驶的要求越来越高。
列车控制系统是轨道交通列车自动运行系统的关键技术,是实施列车自动控制,实现行车指挥自动化和列车运行自动化的基础,直接涉及系统运行稳定性和列车运行效率。
目前轨道交通建设中,存在大量的地面段线路,在雨、雪、霜冻等恶劣天气条件下,由于列车的轮轨之间的黏着系数降低,轮轨关系发生变化,非常容易导致列车在制动过程中发生打滑,车辆根据车轮测速电机间差值判断列车发生打滑时启动防滑控制,车辆自动降低制动力以最大程度上恢复轮轨黏着系数,此过程导致车辆制动率下降,不满足列车控制系统控车基本参数,降低了列车停车精度以及可能造成超速紧急制动,且在系统检测到实际减速度降低时会加大输出制动力,加重列车打滑的程度,影响列车运行的安全。列车紧急制动后仅能通过重启设备方式进行系统恢复,严重时不但造成中断运营,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乘客出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恶劣天气条件下,现有的列车控制系统启动防滑控制后,车辆自动降低制动力,导致车辆制动率下降,所述制动率不满足列车控制系统控车的制动率参数,降低了列车停车精度以及可能造成超速紧急制动。
为此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应对恶劣天气的列车控制方法,该方法包括:
S1.获取轮对的前行速度,计算所述前行速度与参考速度的差值,得到所述差值与参考速度的比值α,通过比较所述α与打滑阈值w,确定列车打滑情况;
S2.根据列车打滑情况,实施相应的打滑控制。
其中,在步骤S1之前,该方法还包括:
S01.根据目标点、目标点限速及最差制动力,将目标制动点L0提前距离L,得到新的目标制动点L1;
S02.检测列车走行距离,判断当前位置是否是目标制动点L1,若是则进行制动,否则不进行制动。
其中,在步骤S01中,所述L的计算包括:
设开始制动时的速度为V1,结束制动时的速度为V2,原制动力为a1,调整后的制动力为a2,则
L=(V1*V1-V2*V2)/a2–(V1*V1-V2*V2)/a1。
其中,在步骤S1中,所述参考速度通过以下步骤确定:
判断列车行驶的状态,若行驶状态为牵引,则参考速度为所有轮对速度中的最小速度;若行驶状态为制动,则参考速度为所有轮对速度中的最大速度。
其中,在步骤S1中所述打滑阈值w包括w1和w2,其中w1<w2;所述列车打滑情况包括轻微打滑、严重打滑和特严重打滑。
其中,在步骤S1中,判断所述α与w1和w2的大小,若α<0,则列车不打滑;若0<α<w1,则列车轻微打滑;若w1<α<w2,则列车严重打滑;若α>w2,则列车特严重打滑。
其中,在步骤S2中,不同的打滑情况对应不同的预警信息,所述预警信息包括轻微打滑预警、严重打滑预警和特严重打滑预警。
其中,在步骤S2中,所述打滑控制包括操作A、操作B和操作C,其中,所述操作A为降低制动力20%~30%,操作A对应轻微打滑预警;所述操作B为提示司机转人工驾驶,降低列车当前速度,操作B对应严重打滑预警;所述操作C为紧急制动,操作C对应特严重打滑预警。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的方法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增长制动距离,提前进行制动,避免施加紧急制动,提高了列车控制系统的可用性;
2.通过列车控制系统对列车打滑情况进行检查及预警,并在检测到列车打滑时降低目标制动力,降低了列车的打滑程度;
3.本发明提供的方法提高了列车打滑情况下的定位精度及停车精度,降低列车控制系统超速的概率,提高列车控制系统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交控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交控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70002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