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的前柱上部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10606682.6 | 申请日: | 2013-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634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8 |
发明(设计)人: | 平田拓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铃木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5/04 | 分类号: | B62D2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格罗巴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06 | 代理人: | 刘恋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上部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增大载荷吸收性并且减少车顶振动的原因的车辆的前柱上部结构。
背景技术
通过减小前柱的宽度而减轻重量并且通过改善归因于前柱的视线(死角),即使具有小的空间,轻量紧凑型车辆也能够增加驾驶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不期望前柱太细,因为这会导致室内噪音和车顶振动,并且降低前方碰撞时的载荷吸收性。
传统地,为了增强前柱,前柱内板和车体侧部外板形成闭合截面,并且在该闭合截面中包括增强构件。在前柱中追加形成闭合截面的另外的增强构件以增加刚性。已知如下的传统技术:其中,在前柱内板的一部分沿上下方向设置有向车体宽度方向内侧突出的筋部(bead portion)(参照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5824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27253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传统技术中,增强构件数量的增加使得重量增加,并且降低了组装作业性。在专利文献2中,上增强构件和下增强构件在中途连接以形成闭 合截面。因此,需要将上增强构件和下增强构件连接,所以降低了组装效率。此外,由于车顶振动而在某些频率下产生声压峰值(sound pressure peak)。这是由于骨架振动而非车顶自身振动所导致的车顶振动的模式。即使前柱的骨架具有充分的截面,该截面也可能在脊部(bridge)作为变形余量(deformation allowance)的情况下崩塌。另外,在设计方面存在为了减轻重量而减小前柱的宽度和厚度的趋势,如果骨架具有高拉伸强度,则截面不能有效地工作并且骨架在碰撞时会弯曲。另外,车顶前梁的低频振动导致挡风玻璃的振动,这有碍于确保性能。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上述问题,并且提供如下的前柱上部结构:该前柱上部结构包括前柱内板、车体侧部外板和增强构件这三个部件,以减轻重量、降低闭合截面的沿上下方向的压溃(vertical crush)并且减少车顶振动的原因。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的前柱上部结构,其中,由前柱内板和车体侧部外板的前柱部形成闭合截面,在该闭合截面的内部,设置有分隔内部的增强构件以构成车辆的前柱,所述前柱的上部侧接合至车顶板,在所述车顶板的前部下表面沿车体宽度方向设置的车顶前梁的两端部接合至左右前柱的上部侧内侧面,对所述前柱内板的上部侧凸缘、所述车体侧部外板的前柱部的上部侧凸缘和所述增强构件的上部侧凸缘这三个上部侧凸缘进行焊接结合,对所述前柱内板的下部侧凸缘、所述车体侧部外板的前柱部的下部侧凸缘和所述增强构件的下部侧凸缘这三个下部侧凸缘进行焊接结合,从而形成闭合截面,在所述前柱内板的室内侧,使得纵壁状的平面部形成为在所述上部侧凸缘的结合部与所述下部侧凸缘的结合部之间在前视图的截面中呈直线状。
在本发明中,所述前柱内板的平面部至少形成在所述前柱与所述车顶前梁的结合部的前方,在所述前柱与所述车顶前梁的结合部的后方的纵壁 部,沿所述前柱的长度方向形成有向所述闭合截面的内侧突出的筋形状。
另外,在本发明中,所述筋形状形成为在所述前柱与所述车顶前梁的结合部并且从所述前柱内板的平面部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开始,向所述前柱内板的后方延伸,所述筋形状与所述前柱内板的平面部的上下方向下部侧连续。
另外,所述车顶前梁包括在所述车顶板的前部下表面沿车体宽度方向设置的带状主体部和分别设置在所述主体部的左右两端并且结合至左右前柱的延伸构件,所述延伸构件与所述前柱内板的平面部之间的结合部构造成跨越所述筋的前端部。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效果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铃木株式会社,未经铃木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1060668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显示储气量的燃气瓶
- 下一篇:可固定铝塑管的三通